《中国制造嵌入全球供应链里的深度》,这是来自《经济学人》的一篇深度调查报告。文中介绍 ,此报告前前后后花了九个月。
这两年,我们经常听到,因为中国人力成本越来越高,不少跨国公司都在把供应链从中国向东南亚转移。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经济学人》首先拿苹果来举例。这几年,苹果的供应商纷纷在印度、巴西建厂投产,去年还有消息说苹果的Airpods生产商要在越南扩建。
不过,去年《经济学人》对苹果的供应商做过一个量化分析。他们统计了过去5年苹果公布过的200多个主要供应商、750多个生产地点。结果发现,从2015年到2019年,苹果跟中国制造业的结合其实一直都在深化。
2015年,苹果44%的供应商工厂在中国,到了2019年上升到了47.6%。
这里有一张《经济学人》提供的图表,你看一下就会有个直观感受。
这张图表统计了苹果五家主要供应商的工厂地点。最左边是2015年,最右边是2019年,红色是在中国的工厂,你可以看到红色的面积一直在增长。
光是富士康一家,在中国的生产地点就在4年之内从19个增加到了29个。而另一家供应商和硕联合,在中国的生产点从8个增加到了12个。
类似的,对于亚马逊来说,对中国制造的依赖也是与日俱增。
去年,《经济学人》研究了亚马逊网站上最火的10000个零售商,结果发现中国的零售商占比达到了38%,两年前,这个数字还是25%。
而且在一些欧洲国家,中国零售商的占比还要更高。比如说在亚马逊法国的市场,来自中国的顶级零售商能占到47%,而西班牙市场这个比例就更高了,是52%,而且这些比例还在增长。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我们一直听说跨国公司想把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出去,而且这话已经说了好几年了,但结果却是对中国的供应链越来越依赖呢?
《经济学人》报告里提到,供应链的确有从中国转移出去的情况。但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低端产业。但是与此同时,一些更高端的产业在中国的根却扎得更深了。
而技术密集度高的高端产品从2000年开始稳步提升,目前在中国出口中占比1/4左右。这个领域里,中国的出口规模已经和美国、德国旗鼓相当了。
报告里提到,在过去这二十年,全球供应链的趋势是中国制造在低端产业里占比越来越少,但是在高端产业中的占比越来越高。
这背后,一部分原因是中国自己的科技实力越来越强,但是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全球创新在过去这20年时间里实现了“产业化”。
物流“客服”的蜕变:从“客户服务经理”走向“客户成功经理”
1222 阅读仓储自营还是外包?
1142 阅读刚刚,极智嘉上市!一图速览IPO亮点
1171 阅读极兔上半年包裹量139.9亿件,同比增长27%
1134 阅读全国首个海铁联运专用铁路场站投运
1077 阅读智加科技向顺丰速运交付超百台智能辅助驾驶重卡
969 阅读普洛斯携手极兔,以领先基础设施服务助力“包邮区”加速西进
950 阅读震坤行:让“AI+制造”真正渗透进供应链
908 阅读供应链计划系统的蜕变:“计划工具”到“决策大脑”的进化史
883 阅读顺丰、申通、韵达冲进前五!
926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