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戈网
搜  索
登陆成功

登陆成功

积分  

【碳阻迹】产品的碳足迹

[罗戈导读]​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关注企业年度碳排放,也需要给下游客户披露产品端的碳足迹,或者有些创新环保的企业希望计算出来它们产品的碳足迹以及比行业平均水平减少多少碳足迹。产品碳足迹在中国也逐渐遍地开花。

越来越多的企业不仅关注企业年度碳排放,也需要给下游客户披露产品端的碳足迹,或者有些创新环保的企业希望计算出来它们产品的碳足迹以及比行业平均水平减少多少碳足迹。产品碳足迹在中国也逐渐遍地开花。

碳阻迹的第一个产品碳足迹项目是2013年做的环保蛙练习本项目(使用再生纸和环保油墨做的小学生练习本)。

图:环保蛙项目的客户调研现场

下面将从What,Why,How等几方面对产品碳足迹做一个详尽分析。

01 碳足迹是什么 

先看两个【碳足迹】的定义——

ISO14067对产品碳足迹的定义:基于生命周期法评估得到的一个产品体系中对温室气体排放和清除的总和,以二氧化碳当量(CO2eq)表示其结果。

百度百科对于产品碳足迹的定义是产品在生命周期内的各种温室气体排放。

图:百度百科对产品碳足迹的定义

早在2012年,碳阻迹在百度百科给出了关于产品碳足迹的定义,至今仍是该词条的突出贡献者。

大家也许经常会听到LCA(全生命周期评价),那么LCA与碳足迹的差异到底是什么:简而言之,产品碳足迹只关注碳排放(温室气体排放),而LCA指全生命周期评价,默认评价包括碳足迹在内的十余项环境指标(PM2.5,SO2等)。

然而,在气候变化成为全球接下来几十年的最大挑战、全球2050碳中和以及中国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LCA里最关注的指标也正是碳足迹。

02 企业为什么需要计算产品的碳足迹 

笔者认为,总体来说,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计算和管理的核心动力包括:

1.通过全生命周期(或半生命周期)的碳足迹计算,能够清楚准确地了解企业在每个关键阶段的碳足迹,帮助企业有的放矢的在核心减碳阶段采取减碳措施。

2.通过产品碳足迹数据与各利益相关方建立良好沟通,披露企业关注产品端的碳排放信息以及减少碳排放的决心,提升品牌形象并赢得业务增长。

3.如果是减碳产品,那么企业有动力计算自己产品相较于一般产品的减碳量。

03 怎么做 

要做好产品碳足迹,需要几项必备条件和工具:

1、标准

计算产品的碳足迹,首先需要一个科学的计算方法,也就是说,需要一个广泛认可的碳足迹计算标准。

目前来看,全球范围内认可度最高的产品碳足迹计算标准包括:ISO14067:2018,PAS2050,GHG Protocol等。相对而言,ISO 14067:2018比较宽泛,而PAS2050和GHG Protocol则相对具体,包括具体计算方法和相关参数。

企业往往都需要关注企业碳核算以及产品碳足迹。关于产品碳足迹与企业碳核算,存在一定的关联,GHG Protocol给出了一个非常直观的描述,如下图。

在GHG Protocol标准体系中,上图清晰说明了企业碳核算与产品碳足迹的关系,“企业碳核算”的范围三上游排放对应“产品碳足迹”的原材料阶段排放,“企业碳核算”的范围三下游排放与“产品碳足迹”的分销、使用和废弃处理阶段保持一致。原则上一个企业的总碳排放与企业的各类产品碳足迹总量一致。

2、排放因子数据库

要计算产品的碳足迹,除了收集自身活动数据(例如工厂耗电多少度,使用多少升柴油等)外,还需一个非常关键的数据:排放因子(如一度电对应的碳排放,一升油对应的碳排放等),才能计算出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碳足迹。

图:GHG Protocol中关于计算碳足迹的三种主流方法

在几乎所有的碳足迹计算标准中,排放因子计算法都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实操过程中,由于排放因子法的操作简便性、数据可获取性以及成本可控等核心优势,排放因子计算法成为企业碳排放计算和产品碳足迹计算最重要的方法,没有之一。而且,排放因子法也是未来必然的趋势。

全球范围内,碳排放因子数据还是极度稀缺,我们呼吁政府和权威部门公布更多的产品在不同阶段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并且在碳足迹计算标准中明确,这样全社会才能保持统一的计算方法并得出统一的结果。

目前全球范围内应用面最广的LCA碳足迹数据库是瑞士的Ecoinvent,联合国IPCC、英国Defra等组织发布的碳排放因子数据也成为企业计算产品碳足迹的主要参考来源。中国目前非常缺乏产品碳足迹计算的基础排放因子,尤其是基础能源的碳排放因子。

讲到这里,笔者也分享一下碳阻迹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超过15万条碳排放因子数据库的。

2012年

碳阻迹第一代碳管理软件CAMP系统上线。当时系统里嵌入了联合国IPCC国家清单数据库,英国Defra排放因子数据库,Bath University的数据库等。

(在英国工作的时候,主要使用Defra,包括范围1、2、3的数据,所以能够支撑企业计算组织碳排放或者产品碳足迹计算。刚回国的时候,很多国内同行也刚刚开展组织碳盘查和产品碳足迹业务,笔者就把Defra数据库介绍给了大家,这也使得中国组织碳盘查以及产品碳足迹计算工作进程加速不少,也形成了企业计算碳排放的一些基本范式)

2013年

随后因为需要帮助企业客户做碳盘查以及填报CDP问卷,碳阻迹的一位台湾同事把台湾企业平时用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引荐过来(不得不承认当时台湾企业碳管理的水平还是远高于大陆的),特别是一些终端消费品的碳足迹信息对中国企业开展碳排放计算还是非常有价值的。考虑到台湾与大陆情况比较接近,同类数据比英国或联合国的数据更贴近中国实际。

2014年

笔者2014年底参加法国的Art of Change 21活动,聚集了全球7位低碳环保创业者、7位艺术家、7位社会创变者,对全世界发出呼吁碳中和的声音,目标是为2015年底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大会巴黎气候大会COP21做铺垫和造势。

笔者非常荣幸作为七个低碳环保创业者之一加入,因为参加这次会议,认识了好几位在全球做碳管理的同仁,大家交流了很多,也共同把Art of Change21活动做成了碳中和会议。

在碳中和会议项目中,国外同行也分享了法国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Bilan Carbone,借助Bilan Carbone数据库,高效率完成了碳足迹的计算。这也成为国际客户(尤其是有法国分支机构的企业)可以依赖的重要的数据库之一。

2015-2020年

随着国际业务增加,碳阻迹的一些企业客户在全球各地都有分公司,他们需要计算各地的碳足迹,因此碳阻迹团队在项目执行过程中,逐渐积累了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包括英国、法国、日本、泰国、韩国、加拿大、欧盟、印度、美国等国家/地区发布的数据,还有Ecoinvent这类权威研究机构发布的排放因子数据。

这里面包括生命周期基础数据、过程排放数据以及终端产品碳足迹数据等。碳排放因子数据收集的过程中比较有挑战的工作包括非英语版本数据库(日本、韩国、泰国等)的翻译,这给碳阻迹的同学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记忆,也包括从文献/图片中读取(例如从上百页论文中寻找到几个可用的碳排放因子),在AI还没有发达到能自动读取图片中可用碳排放因子的情况下,人工投入还是必须的,碳阻迹团队发挥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不断开拓和积累了碳阻迹的底层数据库。

这里面有很多非常有意思、有意义,同时也非常感人的情景。在一些碳排放计算项目过程中,碳阻迹的同学为了精确测量,带着尺和秤出差去客户的一些仓库测量包装尺寸和重量,就为了获得更加精确的碳排放因子数据。

当然,还有很大一部分数据是碳阻迹团队主动出击开发的。

例如中国的八大菜系,2020年碳阻迹团队成立专项小组,对八大菜系主要菜品碳足迹全部做了测算。例如一盘两人份的红烧肉,团队根据《舌尖上的中国》等资料的配料表,计算出各个原料(五花肉、八角、陈皮、糖油盐等)、烹饪过程(测算烹饪一份红烧肉需要多少用电量或天然气)、废弃处理过程(按照中国平均一盘菜的浪费率以及平均废弃处理方式)的碳足迹,大致测算出来一盘两人份的红烧肉产生6.22KG碳足迹。

这些数据也成为食品企业可以参考的基准数据。例如碳阻迹在与美团的合作中,这些数据也能派上用场,测算外卖、堂食以及在家做饭不同方式的碳足迹,为我们低碳消费行为提供数据依据。

碳排放因子数据库的基础建设,如果没有经历上千个实战项目,没有碳阻迹团队和合作伙伴前仆后继的努力,没有合作伙伴的给力支持,是不可能完成的。

截止2023年,碳阻迹前前后后数十人历经十一年,共同打造了碳阻迹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CCDB,也最终建立了目前15万条碳排放因子的数据库,是全球数量最多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库。这里值得为所有参与过这项工作的同学点赞,无论是仍在碳阻迹工作的同学还是已经离开的同学!

声明:

对于公开数据库的版权,碳阻迹一直非常敬畏。公开数据是前人工作的果实,碳阻迹在对外合作中,从来没有,也从来不会将该部分数据库商业化。

而一些商用数据库,例如Ecoinvent数据库,碳阻迹与其一直保持良好的合作,碳阻迹也是Ecoinvent在中国的指定授权合作方。

 对碳排放因子数据库的态度 

关于碳排放因子数据库,笔者以及碳阻迹的态度一直是在保证科学专业的基础上,使其易用易理解,最终为社会碳减排和全球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数据库的打造也需要按照由粗及细、由浅入深的原则。

碳阻迹同时认为基础能源数据库应来自国家或权威部门的官方发布(能保证各家企业机构采用可对比的数据),民间机构发布的国家级基础数据库都需谨慎对待。民间机构可以在基础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应用级搭建开发。

2022年8月,生态环境部气候司李高司长率领几位处长来碳阻迹调研,双方也就碳排放因子数据库的问题展开了详细讨论,也取得了可喜的共识:国家层面将加大力度建设产品碳足迹国家基础能源数据库,企业基于基础数据库搭建贴近终端的产品或服务的数据库。这样政府和企业就都能发挥各自应该发挥的作用,共同为全球碳中和进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图:李高司长来访碳阻迹

04 面对多种排放因子或没有排放因子怎么办 

在企业计算组织碳排放和产品碳足迹的时候,经常遇到两个常见问题:一是活动数据对应多个排放因子;二是活动数据压根没有对应的排放因子。根据ISO等碳排放计算标准,有一些处理这类问题的基本原则:

物理距离:物理距离越近的排放因子越接近企业排放的真实情况。所以从物理距离选择碳排放因子的优先级顺序是:供应商提供/实测(有检验证书做保证)的碳排放因子> 区域碳排放因子>国家碳排放因子>国际碳排放因子。

发布年份:尽量选择最近发布的数据,一般不能使用超过10年以上的排放因子。

发布部门:优先选择国际或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例如联合国IPCC、各国碳排放业务主管政府部门等发布的数据。

核算范围:排放因子生命周期边界尽可能完整。例如计算产品碳足迹,则尽可能使用全生命周期或半生命周期的国家排放因子。如果国家实在没有官方生命周期碳排放因子,则可以考虑选择国外碳排放因子数据库,例如Ecoinvent。

以国家级生命周期电力排放因子为例,笔者了解到很多认证机构在计算产品碳足迹时采用发电碳排放因子,这主要受限于国家没有半生命周期或全生命周的碳排放数据。

单就电力排放因子来说,从其它国家的电力排放因子数据推算,全生命周期/发电阶段=1.1-1.2倍。碳阻迹的欧洲碳咨询同事建议,如果没有国家级生命周期数据,则可以考虑核心阶段数据,如用发电乘以一个系数的方式得出生命周期排放因子数据。

在缺乏基础排放因子数据的情况下,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破局点在于:从碳足迹计算标准出发,明确使用的数据库,尽可能确定基础核心数据(电、天然气等)的单一使用来源,避免让用户做出多种选择,减少错误率,提高数据的可对比性。

退一万步讲,即使目前的基础能源数据没有那么准确,只要企业使用同一套数据,也能保证不同产品的碳足迹的有效评价。

综合来看,面临如今的处境,笔者的建议是:

1、呼吁国家或相关权威部门尽快出台产品碳足迹计算的国家标准,统一计算标准、方法以及选取排放因子的规范。

2、在没有出台统一计算标准和规范的过渡期内(据笔者了解,这个过渡期不会短),鉴于企业、咨询机构以及认证机构选择的碳排放因子数据不一致性,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做到透明,主动披露使用的碳排放因子数据及其来源,如能说明其合理性更好。在没有国家级权威数据发布的情况下,企业最需要做到的就是透明,而非采取黑盒的碳足迹/LCA数据库。

3、在相对活跃的碳足迹咨询机构及认证机构间,可以建立互信的联盟,保证大家计算数据的一致性,保障企业客户权益。

双碳目标下, 我们鼓励更多企业主动计算和披露产品碳足迹,但也应考虑实际情况,包括操作难度。例如我们在计算企业碳排放Scope3时,没有企业可以做到全部15个类别全覆盖,但如果透明披露计算的具体排放源种类,也是非常值得鼓励的。

同样道理,在计算产品碳足迹时,我们追求全生命周期的数据追溯,但实际上也会遇到原始数据缺乏等问题。

产品碳足迹计算,原则上需要层层追溯,但现实中存在的困境让产品碳足迹发展极为缓慢。如果这是一个科学实验(之前有机构“全面科学”计算一个产品碳足迹,通过层层追溯的方式,花了大概一年的时间,耗资近百万才完成),那每个产品的碳足迹值得花费巨大成本代价去计算,但这并不符合全球碳中和以及中国双碳目标的潮流趋势。

我们希望看到一种更加友好的体验,并且更加普适性的计算方法,而非只有实验室操作员才能操作的“科学”方式。碳排放的计算也需要经历类似于从DOS进化到WINDOWS、从算盘进化到计算器的过程,让大家用得起来,也看得懂!

05 中国的产品碳足迹路在何方 

中国企业开展产品碳足迹计算,无论因为外因还是内因,都将成为不可逆的趋势。我们也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产品碳足迹计算、分析和管理,切实降低产品在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碳足迹。对于未来,笔者认为,中国产品碳足迹可以尝试以下路径和方式:

1.与国际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话语体系;

2.建立中国本土数据库,并得到国际认可,同时兼容国际碳排放因子数据库;

3.碳足迹软件的可视化要做好,操作体验一定要好;

4.碳足迹软件的操作要尽可能简单,重点解决数据收集的问题;

核心出发点:一定要让产品碳足迹的门槛变得足够低,让成本和技术门槛都足够低,让企业都愿意做、会做、做得起!

可喜的是,中国在产品碳足迹领域逐渐形成向好趋势,各行业头部企业们纷纷开始计算并披露其产品碳足迹和减碳产品的碳减排量。

06 经典案例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一蹴而就,虽然中国的产品碳足迹之路还有很多问题待解决,但只要我们开始行动并坚持按照正确的方式推进,终将会“让每个产品都有碳足迹”。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产品碳足迹的发展足迹也必将深深影响全球碳中和进程!

免责声明:罗戈网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图片、视频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核实后,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谢谢!
上一篇:【碳阻迹】碳中和2023
下一篇:《建筑能耗与碳排放计算模型》同济大学-潘毅群教授
罗戈订阅
周报、半月报、免费月报
1元 2元 5元 10元

感谢您的打赏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相关文章

2024-09-19
2024-09-18
2024-09-13
2024-09-13
2024-09-13
2024-09-13
活动/直播 更多

第3期丨全球物流排放理事会框架(GLEC)物流碳计算培训

  • 时间:2024-09-09 ~ 2024-09-30
  • 主办方:智慧货运中⼼、罗戈研究

¥:24800.0元起

报告 更多

2024年8月物流行业月报-个人版

  • 作者:罗戈研究

¥: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