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游种植分散意味着,要集约化发展很难,很烧钱。集约化的前提是标准化,太分散要推行标准化,得有足够多的钱才行。
上游种植的分散,导致了从种子到肥料到工艺到规格、包装等等,都是“非标”的。而造成这个问题的核心、源头可能是土地政策。
下游零售的分散则意味着,难以形成力量来倒逼生鲜供应链的效率提升。因为做供应链、做上游标准,一定是要终端有量的基础,才能推动。
而如果不做供应链,不往上游走,零售则没有利润。
生鲜是民生商品。高频、易损、单价低,进而每单毛利额低,造成这个品类缺乏分润空间,很难做出利润。只有往上游走才能获得附加值和做出好的商品。
这个环就套上了。
所以,要做好当下中国生鲜市场,是要形成整个产业链的运营能力,是整个产业链的竞争。
只做零售一端,那没有利润,也没有好的产品。只做供应链,而没有零售端支撑,那太烧钱。
所以,这个市场看起来大家都能做,但做大做强的门槛其实也不低。
以此来看当下生鲜市场竞争,《商业观察家》认为,很多时候其实就是看哪些企业能在整个产业链条创造价值。
首篇谈京东。
京东的生鲜业务,脱胎于B2C线上发展。
通过大仓直配消费者的B2C方式,京东最初切入的是高客单价的进口生鲜品类市场。
在这块,京东也做出了效率。
一方面,只要是进口品类,商品的保质期就不会太短,适合B2C发展。大仓直配个人的B2C方式,商品的入仓出仓时间周期相对较长,所经营商品的保质期不能太短。而进口品类之所以能做进口,就是因为保质期相对较长。一两天保质期的商品品项,没有办法做进口。
另一方面,进口市场吃了国际贸易、国外标准化生鲜经营的红利。国与国的贸易是一个标准化的市场,所有商品必须标准化,否则贸易很难大规模开展。对于B2C模式来讲,商品的标准化是非常关键的,只有标准化才能做出更好的用户体验和集约化。
京东呢,在标品集约化经营方面则很有“天赋”。
无论是3C、电器、图书,还是一些快消品类等,只要能集约化标准化运营,京东总是能拿到市场份额的前两名。
它对物流布局、理解,以及运营能力,在集约化后的成本控制、库存周转效率提升等层面都做得很好。给用户的体验,则是快速履约,以及更好的稳定性。进而能给到消费者更好的预期,以及确定性。
看起来,任何品类市场,只要能让京东在商品层面找到标准化方向与可能,这个市场的绝大部分企业就做不过他。
因此,在可以标准化运营的进口生鲜品类,也能看到京东的优势。其于全球直采,满世界谈采购份额。在上游能构建供应链基础,在下游零售则实现更好履约,能集量、集单。
由此,造成很多进口生鲜品项,比如进口奇异果等,京东的市场份额也都是领先其他很多零售商的。
生鲜品类,进口市场到目前仍是一个相对本土生鲜品种的细分市场。市场规模要持续做大,比较依赖消费升级和居民购买力的持续提升。这个提升过程不是一个短周期就能迅速实现的。
同时,生鲜最刚需的品类,如蔬菜等有非常明显的区域性特征,有个配送半径问题。进口商品也做不了这块市场。
因此,京东生鲜要持续做大市场规模,一定是要切入本地化、国产生鲜品项。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京东也在大力发展这块市场。整体方向还是往标准化方向做。前端零售、后端供应链一条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商业观察家》总结来看,主要有三块内容。
京东可以算是这些年来,对中国生鲜标准化发展,投入最多、试验最多、贡献最大的零售商之一了。
京东在北京投了一个11000平米左右、年最大产能过万吨的水培蔬菜工厂。从绝对单价来看,这个工厂的蔬菜成本和售价是要高于大部分土地种植蔬菜的。按京东介绍,售价在常规品种与有机品种之间。
但这个蔬菜工厂的背后意义是什么呢?
能实现完全的标准化运营。从种子、播种、育苗到生长、出产、包装,全部标准化作业。蔬菜成品出来后,是一样的大小、一样的规格、一样的品质营养构成,甚至一样的出产时间。既能控制食品安全问题,也可以跨季节稳定供应。消费者今天吃的和下个月吃的是一样的品质、口感和味道。
这个工厂目前已经投入运营,京东做的方向不是成为一个农业公司,而是找工厂的低成本中国落地方案,再推广至行业。
京东还做了“跑步鸡”等一些列农业养殖项目,出产的鸡是散养的。跑了多少步、吃的是什么,完全标准化。品质、规格都是一样的。做这些养殖项目,也是要找低成本标准化方案,再输出行业。京东包销。
还是那句话,如果让京东找到标准化方向和可能,这个市场的大部分企业可能就是做不过它的。
它有庞大的用户群,它的品质品牌形象已经建立,它物流网络成型,效率很高,以及形成了与这套体系适配的运营能力。这些是有门槛的。
标准化的重要好处之一也是建立门槛,让有品质问题的“劣币”无处藏身。
上游标准化要配套下游零售同步发展。否则,没有顾客,单纯意义上投上游太烧钱,成本也太高,还没有销路保障。
京东的生鲜业务在零售端也是有针对性布局。
一个是既有的线上B2C业务。通过B2C方式试验更多本地生鲜品种,比如标准化程度相对高的虾蟹、冻品等。
像冻品通过线上做其实也有优势。因为冻品在线下卖,外观形态与蔬菜鲜活产品相比,差很多,消费者经过比较以后有时候不愿意买。这个品类在线上销售反而增长很快。
这部分,京东的出货量也不错。
一个主要通过全渠道、多业态的思路来实现。
通过京东生鲜(电商业务),突破信息流、物流、资金流这几方面对于生鲜行业的限制,不断优化成本、效率和体验,提升市场占有率。
通过7FTRSH来搭建线下门店体系,线下门店的好处是可以做保质期更短的商品,可以有实物体验,也可以具有集单能力(通过门店集合周边小区的生鲜订单)。
京东7FRESH业务目前的策略,是通过构建更好的供应链中台能力(线上商品与线上商品结构有差异)、标准化能力,来支持前台电商、超市业务发展。未来向线下输出供应链、技术、系统等能力。
所以,京东的生鲜业务(7FRESH)在线下,未来也是一个合作、平台化发展形态。
通过合作,则在零售端集量,在上游推进标准化、集约化发展。
由于生鲜市场上下游两端都比较分散,加上商超市场是个存量市场。
这个市场通过平台化发展,其实是有效率的。能整合各方资源,带来整体提升。
京东生鲜的平台化有两方面构成。
一是,向存量市场输出好的商品、品质标准、供应链。
这块做到集约化,是能为下游创造价值的。从中国目前的市场发展看,生鲜领域还没有出现美国西斯科这样的B端平台巨头,也有市场空白点。
二是,在C端市场方面,通过平台方式来对接分散的中小种植户、商家。也会有较大市场空间。空间在于能整合上游资源,更好解决损耗等问题,实现快速交易。在非标的生鲜市场中,能快速起量。
京东生鲜对于C端平台业务有规划。京东7FREH生鲜业务负责人唐诣深称,京东生鲜希望未来通过三方商家运营的生鲜业务,市场增速能超过自营生鲜业务。
这个业务的挑战则在于品控。即要树立一个品质标准比较难。
京东目前在这块,也是通过构建更好的标准体系,来发展平台业务。它的品控作为还是相对更严格,不仅是事后追责,京东也会做一些抽样检测。
目前,京东已经成为国内唯一一家获得ISO9001、BRCGS双重认证的生鲜电商平台。
在原产地,京东正在打造京东生鲜农场认证。这个认证是由京东生鲜定向输出标准,做的原产地农场模式。
在国内基地构建层面,唐诣深称,计划进行产地扩充,年内扩充三分之一产区。
往期文章
单店只雇3个员工,对标夫妻店成本结构,北京社区生鲜创新要领跑了
杭州店数最多社区生鲜店,鲜生友请整体闭店快1月
5G后零售:五大变革方向
瑞幸的未来:苟活着
ALDI中国首店开业,不是穷人的超市,“跟盒马是一样的”
商超到家:一场赌局
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上海欧力德物流科技有限公司
4861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科捷供应链有限公司
3175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中外运物流有限公司
2737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安得智联供应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449 阅读顺丰、德邦发布春节服务公告:将加收资源调节费
2145 阅读中邮无人机(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125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京东物流
1769 阅读刚上市就大跌,航空物流巨无霸市值已缩水211亿
1794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终端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
1584 阅读智能仓储企业“智世机器人”完成数千万元A轮融资
1515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