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戈网
搜  索
登陆成功

登陆成功

积分  

物流变革专栏第6期 | 圈人,来的是手还是脑
罗戈视频
即将播放下一个视频×
来源: 非红物流
作者: 非红
2022-07-21
详情

找到一个可实施的变革项目,挑选出核心团队的精兵强将,指定了各个工作组的职能,接下来要开展工作最先会遇到的挑战,莫过于人手不足。这是极其正常的,因为如果随随便便就能拉出一票人马来参与变革工作,还不影响手头工作,这个公司得有多严重的人浮于事啊?既然人不足,事要做,那就得圈人,想方设法地补充人力资源。

圈人过来实施变革并非越多人越好,必须考虑清楚的三个问题是:

1.  圈人过来干什么?

2. 干这些事情需要多少人?

3. 这些人在什么时候用?

想清楚以后,你会发现分解下来要干的事情有些是靠工作量堆出来的,必须加人手;而有些则没必要套牢个人来天天做变革工作,仅在需要时占用他们的部分脑力资源足矣,所以本节我们主要从如何得到所需的“手”和“脑”来达到圈人的目的。

首先,我们得明白圈人过来干什么,这是初步判断要“手”还是“脑”的前提。简单的分类就是:

用“手”的任务不需要多少分析和创造,主要是执行;

用“脑”的任务则基本靠运用专业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深入思考,甚至要提出创新性的想法。

例如在某个从未实施过绩效管理的公司内推行物流KPI,各指标的目标值定得合理才能有效激发员工搞好运作,如果太低了没有挑战性,起不到帮助运作提升的作用,反而增加了统计数字的工作量;而若是设的值太高则让所有人失去了希望,主观上会放弃达成目标的努力,转成被动地执行。因此,从当前的运作状况(感性、无数据支撑,如“还不错”)中提炼、计算出真实的绩效水平(具体、用数据说话,如“75%”),在此基础上设定一个合理的绩效目标(如“80%”),辅以相应的提升方法,才能让绩效管理切实可行。简言之,就是“你要想到达哪里,首先得清楚现在自己在哪里”。

在这个变革项目中,若想计算当前真实的运作水平,就需要有数据来源。一部分数据是过往的运作原始记录,另一部分运作或许连记录都不存在,得现场测算。那么将原始记录从不同的系统、文件中导出,按所需格式汇总填报,或者到物流运作现场进行测算、记录,这些工作就相当于是用“手”的任务,因为只需实实在在地去做出来就行;而把原始记录及测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剔除异常数据、可视化展示等工作就是属于“脑”的任务。

以上是按任务性质进行的简单分类,实际操作中我们却不得不从岗位角色出发,再判断一次。例如要执行的任务往往都会有岗位人员日常工作能够匹配,或者接近,例如收集原始记录、录入系统本来就是单证员(或统计员)的日常工作,只是还未去按KPI的方式统计而已;现场的仓管员或运输调度员本身也熟悉日常运作,只不过从来没测算过运作的数据罢了。他们都是最匹配的人员,如果能让他们来做这些临时的任务,就可以不加人手(“手”),只占用他们一部分的时间精力(“脑”),这是最经济最高效的方法。

从任务本身进行考虑和从岗位角色出发来判断,到底要“手”还是“脑”,常常会得出不一样的答案,那到底怎么选?其实可以通过计算,如下表:


譬如,任务一是把过往3个月的所有1000张原始回单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小范围地测试了一个小时,大概能完成40张单左右,那么把1000张单全部统计完预计需25个工时,在整个项目计划中,最多只能有10个工作日给任务一,否则后续工作就得延期,那么算出来平均每天仅仅花在任务一上的时间就得有2.5小时。同理,任务二平均每天得用6个小时来做。根据这些数值,你应该考虑自己有没有两个统计员,日常的工作量不太饱和,每天能够挤出来一个多小时完成任务一(或加班,两人加起来2.5小时),连续做两周。如果可以,那就圈他们的“脑”力资源;而像任务二,你从现有团队中抽不出一个人每天6小时(或两个人各3小时)去现场采集数据却不影响日常运作,那估计只能圈“手”,临时调其他的人手过来做5天。

以上只是每个任务的所需工时测算,考虑到并行操作能够节省时间的因素,整项工作的截止时间不可能给到四个任务的总工时之和那么充裕(2.5+6+5+7.5=21个工作日),假设后续的其他工作要求这四个任务要在12个工作日内完工,那我们在此条件下计算需要多少“手”或“脑”。


上图我们把这项工作的四个任务共115个工时,用测算的效率同时并行开展,结果10个工作日就完成了,比目标下达的12个工作日提前两天。但这个是纯理论的算法,不切实际,原因有:

1、任务四的提炼在第四个工作日就结束了,而任务一和二的数据只收集了一部分,分析并不完整;

2、前期需要的资源太多(最高每天要完成21小时工作量),后期用的资源骤减(最低2.5小时/天),波动太大不利于抽调人手;

3、浪费了最后两个工作日的有效工作时间……

在纯理论计算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做一些调整,例如下图:


调整的依据主要是:

1.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最好不安排太满的工作量,以防异常处理过多忙不过来;

2.最后一步的分析提炼任务要基于充分的数据,因此集中排在最后;

3.可灵活时间处理的任务如分析数据,安排在期初、期中、期末以平衡各时段工作量,以及保证数据在收集至提炼的整个过程中的有效性。

经过这次调整,每个工作日的最高需求资源从21小时降到13.5小时,且波动小很多,相对容易安排人手。最后,我们还能够进一步优化调整:


深化调整的依据来自于一些更灵活的变量,例如分析数据的总共30个小时、每天5个小时在测算时是按单个任务的时限6个工作日算的,而现在总共给到四个任务的截止时间是12个工作日,因此这项任务提前一半时间完成意义不大,可以适当拉长时间,让每个工作日所需的资源更加均衡。当然也不是平均分摊,如上图我们就考虑了刚开始统计数据就要5个小时来分析,确保统计的方法无误,不让数据统计和收集阶段的努力走弯路;后期分析也多花点时间到7-8个小时,为最后一步提炼数据做准备;而中间几天只需要每日把采集、统计到的数据进行2个小时的分析,保证稳步前进和数据有效即可。

通过这样的深化调整,最高每日所需的资源进一步降到10.5个小时以下,如果我们把任务一的2.5小时圈给“脑”,那么任务二至四基本就是7.5-8小时每天的工作量,刚好要一个人“手”过来就够用了,人力资源的支持也相对容易很多。

以上计算和调整,解决了需要多少人的问题,最后一个问题——何时用这些人也同样重要,因为变革管理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总不能今天向老板要一个人支持两星期做这几项任务,明天又问人事部找三个人临时干五天做那几项任务,必须有计划性、前瞻性、严肃性。


上图是一个示例,用一份表格说明白了圈人的三个需求:

1.  圈人过来干什么——第一列的各项工作任务;

2. 干这些事情需要多少人——红色字体的就是需要的人“手”,黑色字体的是所需人“脑”;

3. 这些人在什么时候用——提前几周做好用人计划,发给资源拥有者如人事部、或部门经理,好按期抽调、甚至招聘到位。

变革,需要人来做。人手不足并不能成为推行不力的原因,而是用人计划不清晰、资源需求不明确的后果。只有经过仔细分解工作量、慎重计算“手”和“脑”需求、合理安排资源使用时间,老板们(变革所有者、变革委员会)才真正明白这些“手”、“脑”是变革的充分必要条件,必须得把资源给到位,让变革团队兵强马壮才能实现变革目标。

非红似火物流变革专栏具体说明

1、40篇文章目录

2、专栏发布:以图文形式发布在罗戈网专家专栏,每周一中午12点更新,现已更新21期。

3、费用说明:

专栏订阅价格:199元

享受权益:

(1)干货:传统物流中小型企业管理变革一本通(40篇)

(2)案例:至少50+可沿用参考案例

(3)福利:收获2个多月价值50万管理咨询服务等价内容

(4)答疑服务:专属社群,十几年经验物流总监及资深行业专家定期互动答疑

(5)交流:前沿资讯,资深人士专题案例讨论加速落地

还在犹豫?不如看看他们怎么说

      

快来订阅吧~

-END-

1元 2元 5元 10元

感谢您的打赏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报告 更多

2023中国低碳供应链&物流创新发展报告

  • 作者:罗戈研究

¥:0.0元

热门课程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