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戈网
搜  索
登陆成功

登陆成功

积分  

中金:迈向智能——汽车电子行业趋势前瞻

[罗戈导读]汽车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规模效应和产业效应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科技赋能下,这一庞大而成熟的产业正驶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我们去年发布《驶向未来——百年未有之汽车科技大变局》以来,我们看到汽车电子产业整体向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稳步推进,新变革促进产业进步,亦催生了更多新需求、助力经济发展。

汽车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其规模效应和产业效应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科技赋能下,这一庞大而成熟的产业正驶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自我们去年发布《驶向未来——百年未有之汽车科技大变局》以来,我们看到汽车电子产业整体向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稳步推进,新变革促进产业进步,亦催生了更多新需求、助力经济发展。

复盘2022年:智能驾驶方面,相较于我们去年的预期,2022年实际的L2等级渗透率表现亮眼、超出我们此前的预判,为产业链公司注入充足的成长动能;但由于高级别自动驾驶政策有待完善,且受限于量产成本和技术成熟度,L3+级别智能驾驶及相关上游产业的落地进程平缓,我们预计未来或有更多的政策催化带动产业成熟度提升。智能座舱中传统产品的渗透率符合预期且达到较高水平,我们认为长期来看,座舱赛道的成长性将不再依赖于基础功能渗透率的提升,而需着眼于可打造差异化体验的新型智能应用、带动单车价值量的增长。电动化方面,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预期,中国电动车产业步伐已实现相对领先,而我们认为800V这一新技术趋势有望带动上游半导体及电子元器件的增量需求。网联化方面,车端通信设备已日趋完备,OTA渗透率已超五成,我们认为长期“十四五”政策有望助力路侧车联网设施的发展。

中长期来看,软硬件解耦和国产化率提升仍是改变价值链分布的两大核心趋势,而他们分别蕴含了新机。软硬件解耦长期将向中央计算架构演进,我们认为今年9月英伟达发布的DRIVE Thor芯片有望加速中央计算架构的落地应用,相关技术方向上的先发企业有望占据优势。本土汽车电子行业的国产化水平呈现平稳提升的态势,考虑到当前一些优质的国产供应商,在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开发响应、后端运维等方面都不落人后,且在出海模式上进行了积极探索,我们认为其长期成长的天花板将不仅局限于本土市场,更有望直接服务于全球市场。

我们看好汽车科技升级给半导体、消费电子、通信、信息技术等传统科技行业带来的新机遇。展望汽车科技的未来时代,我们整合并补充原有投资赛道,看好以下十大投资机遇——智能驾驶相关的:1)ADAS     SoC、2)车载传感器(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传统毫米波雷达、4D成像雷达);智能座舱相关的:3)前装显示屏、4)座舱芯片、5)座舱与车身智能应用(包括HUD、MLA、数字钥匙、车载声学);汽车网联相关的:6)车载以太网芯片;和电动化相关的:7)汽车连接器、8)汽车线束、9)线控底盘、10)碳化硅。根据我们测算,这十大汽车科技赛道的国内市场规模有望在2025年合计达到约5587亿元,对应2021-2025E CAGR为22%,增量空间约3038亿元。

风险

新能源车渗透率不及预期;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发展不及预期;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相关的政策风险。

投资摘要

汽车工业历经百余年积淀,当前正处于多个变革的关键时期。汽车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汽车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近8.7万亿元,在制造业中占比约8%,其规模效应和产业效应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认为,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正生动刻画着汽车科技的远景,在科技赋能下,这一庞大而成熟的产业正驶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新变革促进汽车产业进步,催生新需求助力经济发展。1)产业效率改良:智能化背景下,汽车电子架构向集中化演进,不仅是硬件的重新布局,更是产业链各个环节分工的进一步深化,我们预计该趋势有望压缩汽车产品迭代的周期,提升整体效率;2)顺应环保倡议:由燃油转向电动,汽车行业向“低碳化”方向发展,有望助力人类社会“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同时智能网联技术有望进一步优化汽车产业的能源消耗;3)催生汽车电子新需求:车载半导体打破传统“低制程、低性能”的局面、向“高制程、高性能”发展;车载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在车上找到新的落地场景;锂电、氢能源等能源产业打开了汽车新市场;5G、云网等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助力汽车智能网联化升级,多个行业迎来了新的生机。

图表1:汽车科技的核心变革趋势:电动化、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网联

资料来源:乘联会,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折线图分别为L1及以上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智能化)、车联网功能渗透率(网联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电动化); 注:智能化2022年数值突变系口径变更、划分标准提高所致,此后ACC自适应巡航属于必装

2022年复盘:电动、智能、网联继续深化演进

自我们去年发布《驶向未来——百年未有之汽车科技大变局》以来,我们看到汽车电子产业整体向着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稳步推进。相较于我们去年的预期,2022年实际的L2等级智能驾驶、电动车等新趋势的渗透率表现亮眼、超出我们此前的预判,为产业链公司注入充足的成长动能;智能座舱中传统产品的渗透率符合预期且达到较高水平;L3+级别智能驾驶及相关上游产业的落地进程平缓,我们预计未来或有更多的政策催化带动产业成熟度提升。

电动化:新能源汽车加速普及,800V趋势渐起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超预期,中国产业全球领先。中国在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明确提出大力发展绿色经济,落实“碳达峰”和“碳中和”两大目标,环保的主张使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成为了必然。2017年起,我国汽车销量出现回落,但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却持续攀升。2022年前10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528万台,渗透率已达24%,相较于我们去年预测的16%超出较多;同期欧洲七国(德国、法国、英国、挪威、意大利、瑞典、西班牙)和美国的电动车渗透率分别为22%和7%,中国新能源车产业的发展步伐相对领先。

图表2: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自2021年快速攀升

资料来源:中汽协,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3: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实际与预测对比

资料来源:中汽协,中金公司研究部

800V技术蔚然成风,海内外车企加速布局。新能源车系统电压提升至800V后,我们认为车身重量、电控损耗均有望降低,整车续航里程呈现提升;此外高压能提高充电功率,加快充电速度并解决补能时间痛点,因此,我们认为高压化趋势是未来新能源车发展的主线之一。2019年保时捷推出了首款800V平台车型Taycan,而从2020年开始,国内品牌如比亚迪、北汽极狐、长城汽车、广汽埃安、小鹏汽车、吉利极氪、东风岚图、理想汽车等纷纷推出800V架构的汽车,2022年小鹏G9、阿维塔11等800V车型实现量产。我们认为800V的演进趋势有望带动上游半导体及电子元器件的增量需求。

智能驾驶:L2超预期落地,L3静待政策推进

智能驾驶方面,相较于我们去年的预期,2022年1-9月实际的数据显示L2的落地进程快于预期,但L3及以上的渗透率落地进程相对慢于预期。

根据高工汽车数据,2021年国内L2级别自动驾驶的渗透率为19.4%,我们此前预期2022年我国L2级别ADAS在燃油车、新能源汽车中的渗透率有望分别达到21%、24%;但2022年前9个月实际渗透率分别为23%和42%,其中新能源汽车L2智能驾驶等级的提升速度明显超出我们此前的预期,足以见得L2作为性价比较高的智能驾驶方案,在具备了成熟的技术及市场条件下,实现了快速落地应用。

在此基础上,L2智能车型的代表性传感器——车载摄像头的搭载量亦有超预期表现,我们此前预计,2022年部署ADAS系统的乘用车中,新能源汽车/燃油车单车搭载的摄像头数量分别为5.0/3.6颗,2022年1-9月实际值为6.7/3.7颗。

图表4:汽车智能化渗透率增长情况(2020-9M22)

资料来源:高工智能汽车,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5:新能源汽车L2 ADAS渗透率实际与预测对比

资料来源:高工智能汽车,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6:燃油车L2级别ADAS渗透率实际与预测对比

资料来源:高工智能汽车,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7:已部署ADAS系统(L0-L2)乘用车单车摄像头搭载量预测与实际对比

资料来源:高工智能汽车,中金公司研究部

L3及以上智能驾驶的渗透率提升相对缓慢,静待激光雷达等高端传感器放量。根据狭义概念,L3需要满足有条件的自动驾驶,而受制于政策环境、量产成本和技术成熟度等限制,严格意义上符合L3条件的智能车型仍较少。L3的代表型传感器——车载激光雷达,在2022年前9个月标配乘用车中的出货量仅有约6万颗,我们预计涵盖选装车型出货量后,前9个月国内乘用车市场激光雷达的出货量约在15万颗左右,明显低于此前我们的预期,我们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激光雷达较高的搭载成本,另一方面反映出L3+级别智能驾驶落地的进程较缓慢。

总结来看,我们认为ADAS当前处于L2向L3、L4迭代的关键节点,而L3+车型的量产上路仍有赖于产业政策和技术等多重因素的支持。2022年,我们观察到一些积极的变化正在发生,相关政策有序推进中。2022年11月工信部与公安部发布的《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对L3及L4级别的自动驾驶车型开展了准入试点和限定公共道路区域的通行试点;深圳市、上海市、江苏省等区域分别推出管理条例或发展方案,从权责划分、通行试点、商用目标等维度明晰了政策。我们预计政策的不断完善,有望加速L3+级别自动驾驶的研发与商用,也是ADAS从L2级别向上跨越的必要条件。

智能座舱:基础功能渗透率达到较高水平,新兴功能有望多面开花

智能座舱是人车交互的关键,直接影响用户的驾乘体验,已成为汽车智能化转型进程中优先“上车”的选择。我们预计,随着AI等技术在车内的落地,座舱将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三生活空间”,具备感知、理解和表达能力。以中控屏渗透率为例,基础智能座舱功能的渗透率基本符合我们去年的预期,且1-9月已达到89%的较高水平。我们认为长期来看,智能座舱赛道的成长性将不再依赖于基础功能渗透率的提升,而需着眼于可打造差异化体验的新型智能应用、带动单车价值量的增长,如HUD、智能车灯、数字钥匙、DMS等。

图表8:智能座舱功能(标配)1-9M22累计渗透率

资料来源:高工智能汽车,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9:中控屏幕渗透率预测与实际对比

资料来源:高工智能汽车,中金公司研究部

网联化:通信模组渗透率高位缓增,OTA配置率超半成

车端网联化硬件趋于完备,“十四五”规划助力路侧设施发展。车载通信模组是汽车智能网联化的必要设备,可应用于T-Box(远程信息处理器)、OBD(汽车自诊断系统)、OTA等多个领域。根据高工智能汽车数据,2022年我国汽车市场通信模组渗透率从1月的64.5%提升至9月的69.8%,应用程度较高且保持微增趋势。OTA作为汽车软件远程升级的入口,9月的渗透率超过了50%。整体来看,车端的硬件装备配置水平较高。路侧设施产业体量庞大、受到顶层设计支持,全国各省市均出台相关的政策指引“十四五”期间的车联网建设,我们根据各省规划,测算出“十四五”期间车联网相关的产业投资有望达到千亿元量级。

图表10:2022年1-9月国内通信模组搭载量与渗透率

资料来源:高工智能汽车,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1:2022年1-9月国内OTA(标配)搭载量与渗透率

资料来源:高工智能汽车,中金公司研究部

中期展望:影响产业链价值分布的两大核心趋势蕴含新机

软硬件解耦推动产业变革,中央计算架构升级步入舞台

迎合汽车智能化、轻量化、可升级的诉求,分布式的电子电气架构(E/E架构)向域集成方向发展。传统汽车行业“机械定义汽车”,电子电气元件相对简单,整体架构以解决问题为导向,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各司其职。但随着汽车科技的深度演进,ECU数量将不断增加,传统的分布式E/E架构将面临车身重量过载、ECU算力相互冗余、维护复杂度提升等问题,集中式的E/E架构已是大势所趋。以博世为代表的观点将汽车E/E架构分为五个部分:动力域、底盘域、车身域、信息娱乐域和智能驾驶域。在每个域中,将不同控制器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域控制器”上,从而轻量化控制器和线束,并更好地使算力协同。长远来看,E/E架构或将沿着跨域融合、中央计算式方向演进,最终统一受中央计算机调配。

E/E架构集中化过程中,软硬件解耦成为未来趋势。“解耦”在科技行业并非新鲜事,它本质上是在硬件抽象基础上的标准化,是让资源和协作最大化分工的一种模式。消费电子和计算设备领域,以安卓、Linux为代表的操作系统通过虚拟抽象层实现了硬件和软件的分离,从而让ODM、OEM、软件厂商各自发挥所长。如今汽车行业整体来到了E/E架构由分布式转向域集中式的档口,算力的汇聚、算法的前融合推动软硬件解耦加速到来。技术层面,SOA、AP AUTOSAR有望突破难关;产业层面,以新势力为代表的车企更是对这一模式身体力行。

软硬件解耦深化产业链价值分配变革。以史为鉴,服务器行业软硬件解耦趋势下、计算设备硬件不断标准化,白牌厂商崛起,而品牌硬件厂商的利润空间受到了压缩。类比到汽车产业链,所谓的“软硬件解耦”,在物理上体现为“软件与硬件的解绑”,但价值上体现为“硬件标准化、软件专业化”。在这一变革趋势下,1)拥有优质车企资源的Tier1有望积极延展软件能力、向Tier0.5转型;2)科技龙头和纯软件初创企业有望通过平台型产品赋能车企;3)部分整车厂有望发力全栈式自研,捍卫自身在汽车E/E架构进程中的话语权。

图表12:整车电子电气架构向集中化方向演进

资料来源:博世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

英伟达发布Thor芯片,开启中央计算架构新篇章。2022年9月,英伟达发布新款汽车芯片DRIVE Thor,该芯片集成770亿个晶体管,算力水平达2000TOPS,较此前规划的Atlan芯片(1000TOPS)再上一个台阶,公司预计将在2024年实现量产。该芯片面向汽车中央计算架构,可同时为多个智能系统提供算力支持。我们认为Thor的发布进一步明确了E/E架构向中央计算演进的趋势,汽车产品长期或将发展成为行驶在车轮上的大脑。

国产化替代平稳推进,龙头本土企业有望开启出海新征程

在品牌与零部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认为中国有望成为智能汽车时代整车制造及零部件的“世界工厂”。零部件厂商技术积累助力自主品牌整车厂崛起。中国企业在电动化、智能化方面自给能力较强,具有项目配合度更优及响应速度更快等优势,目前也已经在多个环节及品类沉淀了量产经验。品牌厂发展倒逼零部件厂商持续技术迭代。本土品牌厂的崛起,亦将促进中国智能汽车制造能力的不断提升及创新能力的持续迭代,从而在品牌与零部件之间形成内生循环。

迭代加速、敏捷配合下,国产化迎来进行时。根据高工智能汽车2022年各汽车电子行业的数据,我们看到目前国内汽车电子产业链中:1)激光雷达、通信模组、中控显示系统及液晶屏等环节的国产化水平已较高;2)L2级别ADAS系统(AVM、APA等)、前视摄像头、连接器与线束、HUD、数字钥匙等领域,国产供应商市场份额持续提升;3)车用计算芯片的国产化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域控制器国产化率略高于芯片环节,但由于当前仍处于产业放量初期,国产化率受下游新车型上市节奏影响、波动较大,因而导致短期出现国产化率环比下降的现象,不代表长期趋势。我们认为伴随开发周期缩短,主机厂对于就近密切配合及快速迭代能力需求提升,且经过近几年的疫情压力测试,国产汽车电子供应商有望共同赢得更多份额,长期有望合力突破更多合资、外资主机厂。

优质本土龙头企业不止步于国产化,而要向进一步出海业务进发。我们认为,如今汽车电子领域已储备了一批优质的国产供应商,在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开发响应、后端运维等方面都不落后于海外头部的竞争对手,甚至部分能力更优于海外企业。对于这类优质的国产龙头企业而言,其业务的拓展空间不仅限于本土市场的国产化,更有望直接服务于全球市场,通过业务出海打开长期成长的天花板。综合来说,国产汽车电子供应商的出海方式主要包括三类:跟随本土车企客户的海外销售被动式出海、把握外资车企客户全球业务渐进式出海、直接在海外市场争取订单主动式出海,这三类外销模式的拓展难度逐个递增,我们认为长期有能力做到主动式出海的本土供应商,将有望证明其综合能力的全球领先性。

图表13:各汽车电子环节2022年国产化率水平

资料来源:高工智能汽车,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4:中国企业在汽车产业链全面布局

资料来源:自然资源部,公司官网,中金公司研究部;注:此图为不完全列举

投资机遇:新增千亿级人民币的市场空间,把握汽车科技投资黄金时代

2022年,我们看到汽车智能化、电动化发展之势超出我们此前预期,与此同时也观察到新的赛道机遇不断涌现。展望汽车科技的未来时代,我们整合并补充原有投资赛道,看好以下十大投资机遇——智能驾驶相关的:1)ADAS SoC、2)车载传感器(包括摄像头、激光雷达、传统毫米波雷达、4D成像雷达);智能座舱相关的:3)前装显示屏、4)座舱芯片、5)座舱与车身智能应用(包括HUD、MLA、数字钥匙、车载声学);汽车网联相关的:6)车载以太网芯片;和电动化相关的:7)汽车连接器、8)汽车线束、9)线控底盘、10)碳化硅器件及模块。

我们依据当前智能化、电动化发展水平,上修了自动驾驶渗透率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假设。根据我们测算,这十大汽车科技赛道的国内市场规模有望在2025年合计达到约5587亿元,对应2021-2025E年间的CAGR为22%,增量空间约3038亿元。

图表15:各级别自动驾驶渗透率预测

资料来源: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6:国内汽车科技十大市场空间测算

资料来源:中汽协,IHS,Yole,高工汽车,佐思汽研,汽车工业协会,Omdia,Strategy Analytics,工信部,贸泽电子,中金公司研究部

图表17: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驱动国内汽车科技十大投资机遇

资料来源:中汽协,IHS,Yole,高工汽车,佐思汽研,汽车工业协会,Omdia,Strategy Analytics,工信部,贸泽电子,中金公司研究部

于科技硬件产业链而言,汽车科技的升级发展也为传统产业创造了增长的新机遇。

► 半导体:电动化带动SiC新材料应用,智能化升级推升ADAS SoC算力需求

电动化方面,SiC新材料解决了Si器件功率密度的痛点,已经开始在新能源车的主逆变器中对IGBT进行替代,助力续航里程提升及配合快充800V高电平需求。我们认为,在未来成本SiC大面积量产后,有望进一步降低动力部分成本,促使整车的价值量向AI相关硬件及车内服务转移,而SiC新材料也有望得到长期发展。

智能化方面,我们认为智能化的升级促使系统对ADAS SoC算力需求的不断提升(由L2级别的数TOPS提升至L4级别的上千TOPS),而云计算集群的出现(如Tesla的FSD双芯片方案及Dojo超级计算机),让高级别硬件预埋及软件算法快速迭代具备了条件,助力以驾驶者为视角的智能驾驶技术逐渐向真正的无人驾驶迈进,智能芯片与下游产业发展环环相扣,汽车智能化水平的升级亦催生了智能芯片市场空间的不断扩容。

► 消费电子:精密制造能力的跨产业应用

电动化浪潮下,消费电池公司积极探索动力新方向。智能汽车电动化趋势带来了对核心零部件——动力电池需求的提升。面对短期内全行业对动力电池需求的暴增,消费电池公司在过往消费电子产品电池生产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提升自身技术能力,并加快扩产以抓住宝贵的窗口期。我们观察到,一方面部分消费电池公司逐渐完成了技术上的追赶,并有望在800V时代凭借超快充电池等技术实现赶超;另一方面随着产能扩张和上游在材料端的积极布局,动力电池业务也逐渐形成规模效应,利润水平逐渐提升。我们看好消费电池龙头公司在智能汽车电动化浪潮下,动力电池及储能等新业务带来的成长空间。

消费电子厂商积极布局智能座舱、智能驾驶上游零部件。智能座舱领域,未来座舱电子在交互性能和功能上的延展将提升IVI单车价值量。一方面,全液晶仪表、HUD等新功能的渗透率处于攀升期;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众多消费电子搭载的功能,在车载环境均可找到应用场景,车载无线充电、NFC、UWB等电子化功能有望带来额外增量。智能驾驶领域,随着自动驾驶级别的提升,单车搭载的传感器数量及价值迅速增长,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品类对上游光学部件、PCB、结构件等细分环节有望构成新生的需求。

► AI及信息技术:智能化的核心技术手段,长期有望衍生新业态

汽车智能化对AI技术升级存在强需求。智能座舱领域,AI是语音助手、手势互动、驾驶员监控等功能不断优化的基石。自动驾驶方面,AI用于反应、决策的时间有望远短于人为操作,从而可以优化单车智能决策水平,并在搭载自动驾驶平台的车队场景下,可形成编组、提高行车密度和道路容量。长期来看,软件公司有望通过与整车厂合作成为智能化服务的Tier1供应商,将企业多样化的软件能力适配于汽车终端场景,打包成解决方案形式输出。

► 通信:车联网是中长期下游核心增量应用之一

网联化趋势带来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增量。从车联网蜂窝通信到车内通信网络,均需要具备高带宽、大容量、低时延、高可靠性的特征,以支撑智能网联汽车的演进。我国基本确立了以C-V2X为基础的通信技术路径,并在标准和生态建立方面居于全球领先地位。5G C-V2X可实现10-20Gbps的峰值速率,100Mbps-1Gbps的用户体验速率,每平方公里100万的连接数密度,1ms的空口时延,500km/h的移动性支持,每平方米10Mbps的流量密度等关键能力指标,相对4G提升3到5倍的频谱效率、百倍的能效,同时对通信基础设施及车端通信装备的要求也快速提升。我们认为产业技术的成熟度和政策的加码有望助力车联网产业加速落地,给通信模组、路侧单元、交通通信系统等领域带来较多增量空间。

免责声明:罗戈网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图片、视频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核实后,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谢谢!
上一篇:迟到了三年!特斯拉首批电动重卡终于交付
下一篇:让包裹“跑”得更快些!上汽友道智途自动驾驶园区物流车即将上线
罗戈订阅
周报、半月报、免费月报
1元 2元 5元 10元

感谢您的打赏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相关文章

2024-11-08
2024-11-08
2024-11-08
2024-11-08
2024-11-08
2024-11-08
活动/直播 更多

【1116临沂、1123武汉】仓储管理实战·2024年全国线下训练营

  • 时间:2024-08-26 ~ 2024-10-27
  • 主办方:冯银川
  • 协办方:罗戈网

¥:1980.0元起

报告 更多

2024年9月物流行业月报-个人版

  • 作者:罗戈研究

¥: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