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基和MSC分手后,与赫伯罗特组了一个新联盟。不得不说,老马家真是会“搞事”。
——全文2443字,于2024年2月28日发表于上海
马士基和赫伯罗特“牵手”成立“双子星”(Gemini)联盟后,公布的第一个针对亚洲地区航线布局的新计划,就给市场带来了不小的震动。并且,从长远来看,这种震动不仅仅是带给区域航运市场的,更是直接和间接影响到了整个国际物流、供应链甚至贸易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布局。
根据新的计划,全球运力排名第2的马士基和第5的赫伯罗特将打乱原先的航线部署并重新规划新的干线和支线运输。作为占据货量绝对领先地位的东西向主干线,远东地区的港口调整将会为整个国际航运市场带来全新的变化。包括日本、韩国和越南在内的国家已经确定不会进行直接挂靠,这就意味着东京、横滨、釜山、仁川和胡志明、海防等在内的诸多亚洲基本港口都需要通过支线驳船转运到其他中转港连接母船后,才能完成进出口航运业务。
同样,虽然尚未完全确定,但中国台湾和香港目前也不在新的直接挂靠名单上。
作为占据了全球总运力近22%的新联盟,“双子星”计划足以影响绝大部分货主和托运人的发货行为,从而改变国际航运物流的运作习惯,甚至导致供应链物流布局重新调整,以及贸易方式的改变。而在这个计划中,上海、盐田将作为新的中转港,配合传统国际航运中转港丹绒帕拉帕斯,来承接周边国家货物从支线驳船转移到干线母船的航运中心作用。尤其是盐田,未来在新计划中的定位将是接替香港,成为马士基和赫伯罗特在大中华南部地区和部分东南亚地区的枢纽。
而新中转港的设立,除了在国际航运业务中产生直接作用以外,也会在一个中长期的时间段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这个供应链物流中仓储网络的布局。
一直以来,物流、商流和资金流三者之间始终都保持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商品的多少是物流得以发挥作用的基础,稳定且可观的商流会直接增加包括运输和仓储在内的物流的活动和方向,而物流的顺畅运作又是单一商品得以汇聚成健康且稳定的商流的保障条件。成熟的物流体系会使商流产生叠加和聚合效应,为其带来更多的增量。通过干线运输、仓库运营和终端配送构建起的物流系统,不仅为消费端需求、也为产业端的供应链需求提供了支撑。
在国际物流领域,国际中转港往往会在原有本地进出口货量的基础上,带来可观的其他港口的中转业务。来自附近国家、城市的货物会在这里重新转泊,有些甚至会重新拆、装箱,然后与本港货物一起转移到体量更大的母船上,运往最终目的地。
在这个过程中,运营良好的中转港会逐渐吸引、固定、扩大这部分中转业务。当这些物流业务需求形成常态化以后,背后商品的货主就会开始将部分商流直接放置到中转港所在城市进行,以此来缩短原本的交付时间、降低转运风险,同时避免供应链过长而产生的潜在问题。这部分商流的转移或是通过采用转口贸易的方式,或是直接将产能转移到这个港口附近来实现。
而商流和物流的顺畅运行又会对资金流的汇聚产生助力。任何商流中的活动都会引起资金流动的产生,其频繁程度和规模会直接决定资金的流动速度和体量。并且一定程度的商业变革也会同时推动资金本身模式的创新和发展,比如电商、供应链金融等。同样的,物流的高效会在缩短商品交付和流转周期的同时,提升资金效率、降低资金成本。
所以运营成熟的国际中转港很容易在以物流为发展基础的前提下,吸引到周边城市、国家甚至更大区域范围的商业集聚,从而进一步成为国际金融中心。而充足和形式多样的资本又会反过来带动商流阶梯式的扩展和创新,引发更大体量物流的聚拢。
简单来说,从事国际中转的物流港口城市因其便利性容易成为商品汇聚的中心,从而形成转口贸易,并逐渐建立本地生产,带动产业上下游向此地靠拢、建立产线,进而吸引资本进入。然后,资本会为了自身利益,对当地及周边的产业进行投入、扩大生产、形成更大的商流。并且同时投资相应的物流行业,以适配商流部分的增量。最后形成一个循环,周而复始。
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加坡和香港都是这样一种成长模式。这也是上海一直着力打造航运中心,并以此推进金融中心建设的基本意图。
对于仓库行业来说,体量充足且多样化的商流会助力物流在不同细分领域的蓬勃发展,从而以量变引发质变,并在两方面都同时满足供应。而资本在本地的汇聚不仅仅可以对相关产业的发展带来充足的投资资金,也可以降低这部分资金本身的成本。
国际中转首先会带动港区内部设施设备需求的扩大,比如各类吊机和拆拼箱仓库、场地等。当港区内仓库、场地饱和以后,部分大型综合物流企业会选择在贴近港区的地方建立新的中转中心,来满足溢出的这部分业务操作需求。考虑到国际中转的特殊性,这个选址会以开放度较高的保税区作为首选。并且随后而至的转口贸易也会做出这种选择,成为新的增量。
然后,中转港逐渐趋于成熟后,位于邻近城市、港口的货主为了规避供应链过长的风险,会选择将商品的物流仓储中心设立在中转港附近,直接在这里完成出口装箱运输或进口拆箱分拨,以降低转运的不可控因素和潜在成本。这部分业务会带动港区外非保税仓储需求的上升,使国际中转港真正成为区域货物的集散地。
最后,随着港区周边可扩展空间进入瓶颈阶段,国际中转中心的形成会进一步推动相关仓储逐步外扩,向城市的其他区域发展,以及进入周边卫星城市。并且,这种扩展除了表现在仓库选址的土地和物理空间上,也会在运输、卫星仓等上下游供应方面有所呈现。甚至带动产业集聚、人口流动和城镇化发展。
随着国际物流市场进入不确定的多变周期,供应链物流将会取代消费型的跨境电商物流,逐渐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充分整合资源、信息和技术的供应链物流会和处于升级阶段的各类型产业相辅相成,由过往的碎片化经营转变为一体化的运营方式。而为了应对国际供应链的重组,对于国际中转港的理解和应用将会是这部分供应链物流企业得以完成规模化和现代化的基础。
无论马士基和赫伯罗特这次的“双子星”计划最后落地情况如何,也不管其他航运公司是否会效仿,亚洲、尤其是东亚区域的国际物流格局一定会发生全新的转变。在这种变化中,对于仓储领域,或者说物流地产的从业者而言,积极且理性的应对也许就会成为下一阶段企业生存、发展的方向了。
前海粤十完成新一轮战略融资
2818 阅读乐歌股份预计2024年归母净利润下降约50%,大力发展海外仓
2801 阅读物流行业如何破“内卷”?
1601 阅读电商件单票 36元,中国快递企业扎堆到中东搞钱
1423 阅读全球海运市场动态(一月中旬至一月下旬)
1350 阅读品牌全新升级,牛卡福推出“一站式智慧物流解决方案”,开启新征程
1256 阅读5000吨!创单日历史新高!
1006 阅读打破成本困局:重塑企业运输采购新范式
1048 阅读顺丰控股:2024年12月营收264亿元 速运物流板块业务量同比增近20%
1039 阅读数智物流协同赋能,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源建设项目降本增效
1003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