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戈网
搜  索
登陆成功

登陆成功

积分  

供应链不仅仅是经济链和价值链 — 探寻供应链的前世今生

[罗戈导读]历史的车轮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产业供应链,此伏彼起。


这是一篇综述性文章,灵感源于坐落在浙江某县城的钟书阁里看到的一本书《一粒胡椒的全球史》,夺取财富对人类来说从来都不只是蠢蠢欲动,历史的车轮造就了工业化,也造就了以财富为驱动的管理格局。对于我们这些供应链管理者来说,在科技的进步和企业的成长过程中,时而陷入结果论,时而陷入过程论,但是,有一点我们应该庆幸,无论作为旁观者,还是作为实践者,带有实践和系统双重特性的供应链,正在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增添一抹色彩,是好是坏,唯有去理解它,去实践它。此篇有关对供应链的理解仅供分享。

阳明先生有这样一句话: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自古以来,思想和文化的转变从来都不是一件可以快速达成的事,如同一个习惯的养成,有时候去做一件事情之前或者之后,想明白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甚至一生。

多年前,经营着一家中等规模物流企业的同学说了一句挺发人深省的话,说供应链这三个字从字面上就比较空虚,不务实,不落地。当时的我没有反驳,毕竟供应链是外来的,对我们来说,概念是拿来主义,它需要时间的沉淀。


---

供应链的前世探寻

翻看工业化进程的历史,我获知了十八/十九世纪英国的工业革命和十九/二十世纪美国的工业革命,那时的欧美工业化发展比我上学的时候还先进,这并非说来惭愧,事实如此,然而二十/二十一世纪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腾飞确是有目共睹,并非痴人说梦。当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感叹最早拥有文明的古埃及因为支流丰富和不喜潮汐的尼罗河带来的物物交换,我也不禁感叹动的力量,难怪物流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在找寻供应链从何而来的过程中,物流首当其冲成为了供应链形成的雏形。

物物交换不只是“口粮”和商人行为,更是一个国家据此繁荣和强盛的手段,河西走廊,德国人费迪南.冯.李希霍芬称之为“丝绸之路”,这个在西汉时期“中西方”经济贸易的象征,让我们早早领略了没有海运和水陆运输的这条交通要道和古时的“物流”命脉。

美国人玛乔丽.谢佛写的《胡椒的全球史》则揭开了“全球贸易”的模样,抛开胡椒的美食特性,正如有着丰富支流的地中海文明的崛起一样,谢佛笔下的一粒胡椒在中世纪所展示的大航海时代世界贸易的发展,欧洲到印度,郑和下西洋,英国和荷兰的东南亚殖民地,美国的香料贸易,尽管谢佛在篇章里充斥着世人对财富的掠夺和冒险,以及殖民扩张,就像其引用伏尔泰说的一句话:自1500年后,在印度取得的胡椒没有未被血染红的。然而,在物物交换的那个世纪里,这样横跨多个地球板块的贸易,分明是“全球物流”的缩影。

如果说物流是几个世纪以来贸易与经济的支柱,那么,现在仍然是,马克思的《资本论》强调了商品在完成买卖的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储存和运输环节,这便是我们现在熟悉的物流。

说来也凑巧,当我试图查询供应链一词的由来,映入眼帘的是一位名叫Keith Oliver的物流人员,虽然Oliver并没有深入说明供应链的运作方式,但作为生态系统的供应链概念从此出现在世人面前,物流的实践让Oliver相信“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包含原材料、在制品和成品从产地到消费地的所有移动和存储”。事实上,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21世界的管理挑战》中分析的经济链,和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价值链所指的链也正是企业在形成产品的过程中所指向的从供应到顾客的环节。所不同的是,两位大师从内容和方式上丰富和丰满了Oliver所描述的供应链概念。

我们可以稍微了解下不同经济学家的不同论点。英国经济学家阿弗里德.马歇尔的供给理论创立了企业内部经济和外部经济的概念,提出了计算整个经济链成本的重要性,但马歇尔的经济学模型更多地是在企业内部的局部成本分析,其所指的供需平衡下的均衡价格是静态的。实际上,我们永远处在动态世界里,企业外经济环境的不均衡如同马太效应或蝴蝶效应,正如德国裔美国经济学家阿尔伯特.赫希曼提出的不平衡增长理论,产业部门激发的外部经济对内部经济具有导向作业,并由此提出了产业链理论。

赫希曼的产业链似乎在告诉我们,选择和努力相比,前者可以事半功倍,显然这与我们平时感叹的人生选择是相似的,然而,就像原生家庭一样,产业链本身带有国度和区域之分,这也是赫希曼有关产业链连锁效应的概念,他指出了前向、后向和旁侧的产业关联反应。产业之间前后左右的关系正是如今的供应链可以充分表述的,只是在那个年代(1958),供应链还未进入人们的视野,似乎没有人会想到,两年后(1960),一位普通的物流人会实践出供应链概念,更没有想到的,三分之一世纪后,作为经济和管理范畴的供应链会成为以经济为范畴的产业链的支撑和延伸,甚至迭代。

任何伟大的发明几乎都是在实践中产生的,供应链也不例外。

作为一名现代管理学家,德鲁克补充了马歇尔经济链成本的局限,认为企业要想立足市场,不但需要对自己的成本了如指掌,而且,还需要掌握和控制整个经济链的成本。通过描述企业在形成产品的过程中从供应商到销售商的成本构成,德鲁克对在实地研究丰田的企业联盟中证实了企业关注整个经济链流程的好处。关注企业整个经济链流程中发生的成本,这恰恰是符合企业的动态运作。经济链第一次被充分地赋予了从供应到客户的整个流程的范围,这便是Oliver的供应链概念描述的范畴。

我对供应链成本比较感兴趣,因为成本从数据上可以贯穿企业的整个经营活动,上到供应市场,下到客户市场。成本自然牵涉到定价,至于说以成本为导向的定价模式(Cost+)和以价格为导向的成本计算模式(Sale-)是如何作用于供应链的,希望后面单独另辟文章进行阐述,因为它们太有意思也太重要了。管理大师们的论点总是说企业的目标是创造财富,而不是控制成本;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创造顾客而不是利润最大化,这与我们这些运营者总是在做控制成本的工作似乎有些格格不入,可事实情况呢。

既然企业必须关注整个经济链(供应链),那么怎样的一种运作方式能够让我们像剥洋葱一样可以既能看到整体,又能看到局部?波特的价值链赋予了供应链组织上的保证,它把企业通过不同的功能分拆成不同的活动形式,把这些单个的活动组合成基础和辅助两大类活动,并在两端分别连接了供应商和客户,这些活动构成了企业的整体。如果说价值链可以将企业与企业关联起来,倒不如说价值链的这种搭积木形式是超前的,因为可以拆分,当然也可以组合和整合,于是企业可以通过“比较优势”进行企业管理,并且,这样的逻辑和理念给后来供应链流程的标准化奠定了基础,从而催生了供应链管理。如此一来,价值链确实是集经济学和管理学一体的伟大发明。

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基本模型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价值链,在客户之前填充的是企业的利润一块。于是,客户价格所指向的逻辑像是供应价格+各活动的成本+利润,这样的逻辑思想与我们企业的财务成本逻辑似乎是一致的,从传统意义上来说,这种搭积木式的结构对企业来说应该很容易用来识别价格构成,从而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客户价格,可事实应该如此吗?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一方面,波特谈到了企业的三个竞争优势: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别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正如企业的目标不应该是利润最大化一样,成本优势并非是企业唯一可以追求的优势;另一方面,因为企业不可能只生产一类产品,企业的价值链活动也难以与产品一一对应,加上供需是变动的,单从整体价值链的角度,要想获得清晰的成本优势是困难的。此时,企业需要更加微观的管理手段,供应链当之无愧。

承载着物流的发展,从经济链到价值链,供应链有了血肉之驱。从经济的角度,一方面供应链是经济链,支撑着一系列商品集成的产业链;另一方面供应链是价值链,可以进行产业链分析;从管理的角度,供应链不但是价值链,也是它自己本身,供应链管理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价值链往更微观的以产品为导向的企业活动层面的探索。


---

供应链的今生理解

最早知道供应链(SCM)三个字是在99年,而且是在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的网站。这确实不奇怪,据记载,直到1962年,物流概念才由日本传入中国,所以当开始工作时,对物流并不陌生,对供应链则是茫然。2007年,我入职了一家组织架构上有供应链三个字的企业,而此前或是仓储,或是物流,或是物料。后来,知道了国内第一家企业名称带有供应链三个字的是深圳的一家服务企业,在2000年前就存在了。我想,我们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大概就是在20世纪末在国内开始发芽,这正好是中国经济开始活跃的时候,也是国内互联网起步的时候。难怪Oliver在60年代提出供应链概念后,即使国外的工业化发展很快,我们也并未看到供应链管理的很快崛起。直到90年代,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发布了国际供应链流程参考模式(SCOR),才觉着供应链管理有了可以传播的一套标准。

很长时间以来,我对供应链的底层逻辑很感兴趣,包括上面提到的供应链成本,大概是因为从事的工作绝大部分与企业的运营有关,运营本来是具有琐碎的特征,按照波特价值链搭建的活动确是相对宏观的,如果没有把那些琐碎进行整合和简化,企业一直强调的时间成本和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观就不好落地。

然而,供应链还体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上层交易,这就是所谓的行业或是产业链层面的,宏观的概念。对供应链早期的传播,如同我年轻时拥有的,类似“井底之蛙”的思维逻辑,无法真正俯视供应链,也就感受不到供应链这个强大的系统力量,也觉察不到为什么它不落地和不务实,也许这就是上层不理解下层,底层不理解高层的一种表象。

二十几年来,供应链以可以实践的,并以系统化和全球化之名替我们贯穿了上到产业链的核心企业和核心产品,下到核心工艺、核心流程和核心岗位,总之,供应链对企业已不再陌生。

供应链,一个人类可以主宰的“世界”,虚无但又那么现实,它如同一个客观存在的宇宙,让人感觉自己就像是一粒尘埃,渺小却散发着无穷的力量,它使绝大多数人日以继日为之贡献。在这样一个现实生活中,这个二十一世纪被大家所推崇、议论和实践的概念,已经有了它自己成长起来的模样:供应链,不仅仅是经济链和价值链,更是一种系统化思维。

01

  //  有关产业链

我们经常会接触到行业和产业链的概念,比如制造行业下的纺织制造、设备制造、金属加工、食品加工,等等,服务行业下的餐饮业、建筑业、物流业,等等。用我自己的理解,我们所接触到的行业供应链(更多横向属性)或者产业供应链(更多纵向属性)的说法,来自于供应链本身所从属的产品特征、所具有的流程相关性(逻辑)和信息网络式(空间)结构之间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今的企业不仅仅可以凭借供应链获得其上下游的关系,更确切地说可以获得行业供应链的特性以及进行产业供应链分析。创业者们可以通过对产业供应链的了解决定创业的方向,美国供应链管理专家马丁.克里斯多佛说过:未来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这句话像是应证了美国在半导体行业的所作所为,最近的美国芯片法案加剧了全球半导体供应链的割裂。

事实上,供应链在宏观层面是一把“双面刃”,即可以被赋能,也可以被斩断。

02

  //   有关流程管理

经济链提出了企业对供应链成本的关注,价值链则导向了管理对象。要达到经济目标,就需要识别经济层面所对应的活动。既然价值链早已帮助企业概括了可以搭积木的经营活动,企业的功能自然可以据此判定。我们知道,作为以产品导向的供应链其最大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其充分地发挥了价值链底层逻辑的作用。

如果你们曾经读过我之前有关供应链底层逻辑的文字,企业围绕供应链流程(计划、采购、制造、交付、退运售后以及相关支持的技术和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对于企业产品的形成过程和对客户交付的重要性是无法比拟的。说实在,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处于对国际供应链标准流程的解读和应用中,特别在制造行业,大多本土化的企业还在努力之中。

图片来自SCOR模型(仅供学习)

我们也看到了由于市场环境和人文的不同,即使供应链具有了一套较为成熟的流程标准,本土企业也无法照搬照抄。况且,对于无数初创企业和成长中的企业,他们总要关注企业的外部经济来源,也总是顾不上进行内部经济建设,也可能不屑于学习国外较为先进的供应链流程,一方面可能认为没必要,另一方面可能害怕流程是一种不灵活。

总之,真正的流程管理确实应该是因地制宜。对于流程管理到怎样的程度有时确实不好权衡,这与员工对业务的熟练程度以及企业规模有很大关系。但是,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有共识,供应链并非只是采购,而是一个“整体流”,不少只把采购称为供应链的企业,应该需要重新度量对供应链的理解。

图片来自SCOR教材(仅供学习)

03

//   有关系统管理

虽然我对美国人泰勒的科学管理曾经以建立在”以金钱为目的“的基础上表示过于”腐朽“,然而,科学管理可以说是二十世纪的伟大发明,泰勒由此揣写了《工厂管理》一书,工厂标准化管理,工作定额,计件工资,管理职能和执行职能的分离,等等。因为科学管理,经验不再是唯一对事物的认定,后人挖掘了一系列促进企业系统管理形成的要素,比如标准成本,生产流水线,生产计划进度控制,动作研究,等等。

如果把系统和流程作为一对“孪生姐妹”也不为过,信息技术无法自成系统,它必然需要管理流程的支撑,供应链本身具有的生态链特性正在帮助企业将原先零碎的孤立系统重新组合和连接起来。

当供应链被上升到系统概念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系统其实是科学计算的,其计算的逻辑便是供应链的底层逻辑。任何一个系统都有其对应的底层逻辑,试想,如果企业自身的供应链逻辑存在缺失或缺陷,或者与一个现成系统的底层逻辑对不上号,我们就会说不好落地。

当科学计算领域足以可以将供应链的系统思维转化为机器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后,我们看到了供应链的底层逻辑被完全重塑,一场系统(数字化)革命早已经被拉开了帷幕。

系统源于各种底层流程工具的集合,供应链远不止这些

04

//  有关商品

丝绸之路和一粒胡椒的全球史讲述了商品交换的渠道,供应链归根结底是产生商品的代名词,任何一个商品背后都有一条供应链存在,哪怕是作为劳动力,当我们为市场提供劳动服务的时候,人力资源服务供应链就出现了,每个商品的背后是多条不同产业供应链的组合。企业,从存在开始,便是各类商品的集合,小到一颗螺丝钉,大到一台机器,一个服务商。

清晨黎明,当一杯咖啡特有的浓郁唤醒我们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事实:用一包市场上类同于星巴克的普通混配咖啡豆做一杯咖啡,成本也就个位数,况且咖啡早不再是“奢侈”之物,可星巴克却要卖三四十元一杯,于是,缘由会归结于商品的品牌和渠道。

图片来自六年前的咖啡实践经历

当市场属性体现在品牌和渠道,供应链呈现的“比较优势”就不一定是成本,表现在商品市场的价格不再是以成本导向。通常,商品市场与供应链之间是“互我”的关系,一方面,市场对供应链说:“你要听我的”;另一方面,供应链对市场说:“听我的,我会拯救你”。我们的企业有很长一段时间无法真正面对市场,这也是中国制造曾经面临的问题:商品价值链上的利润严重损失,甚至,同一商品还要面对双重生产标准。

 如今经过供应链系统的规划,如同义乌小商品这样的商品集散地有了产业链的支撑。淘宝、京东、拼多多成了带有不同供应链特征的商品集成的代表,直播带动了农副产品零售商品的崛起,在供应链的交易端,它们代表着商品渠道被国人所拥有,代表了国人商品品牌的崛起。

05

//  有关资源

没有任何形式比网络这个结构来得更加团结。当回忆起塑料或橡胶的交联反应时,我总是能够看到在交联剂作用下,那一条条分子链互相纠缠在一起的样子,这时常让我想起供应链的模样。

供应链在经济链和价值链的演变过程中也出现了交联状态,它是围绕在以产品形成并转化为商品的过程中各种资源(有形和无形)的交联反应,数字化便是这些资源交联反应的最好媒介。

回到迈克尔.波特的三个竞争优势:总成本、差别化和专一化。这其中,最显像的特点是企业资源的适配性,适配性不但包括独立资源的本身成本,还包括资源之间交联反应的结果,从管理的角度就是供应链的效率,供应链的增值空间。所以,资源是有投入产出的,当企业确定竞争优势是总成本领先的时候,资源投入的单位成本肯定需要在某个时间区间趋于平衡,当这个平衡点相比企业的竞争对手,或者企业市场范围内表现出成本优势,企业的总成本领先优势就会奏效。

有时候,企业会误以为采用成本优势就会赢得市场,果真如此吗?当成本之外的差异化或者专一化出现在某类(成本不优先)客户群体面前时,答案会否定。这是因为企业采用了不同资源的投入,比如技术层面、营销层面和服务层面等不同于一般做法。比如一包袋泡茶,如果在外包装上能读到些什么唐伯虎点秋香之类的,说什么遇见什么人,喝到什么茶之类的,至少像我这样的顾客,在同等价位下,甚至不是高的离谱,就会随了心买了它。

同样,如同健康的话题,一个没有营养的身躯终究会萎靡不振;企业的资源一样是具有生命力,成本优势并不代表质量的忽视。

--

以结果导向,还是?以过程导向

让结局不留遗憾,让过程更加完美,这是实力的体现。已故日本实业家稻盛和夫崇尚用实力说话,倡导了有名的阿米巴经营,这是至今为止我能看到的比较完善的企业内部的多供应链组织,这种以金钱为驱动转向以实力为驱动的方式,成就了既以结果为导向,也以过程为导向。

当我们思考在我们的组织中,为什么阿米巴不容易被引用的时候,我们应该思考:组织对这个集实践和系统为一体的供应链物种到底掌握了多少?

--

结束语

历史的车轮造就了一个又一个产业供应链,此伏彼起。当几个世纪前的“丝绸之路”到如今的“一带一路”,当一粒胡椒的全球史戏剧性地变成了一颗芯片的全球史的当下,供应链,这个现代物种,演变得越彻底越危险,也越强悍。

免责声明:罗戈网对转载、分享、陈述、观点、图片、视频保持中立,目的仅在于传递更多信息,版权归原作者。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第一时间联系,核实后,我们将立即更正或删除有关内容,谢谢!
上一篇:如何绘制供应链流程图,一文详解流程图规范
下一篇:【中远海控】加码端到端物流 供应链物流事业部正式运营
罗戈订阅
周报、半月报、免费月报
1元 2元 5元 10元

感谢您的打赏

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相关文章

2024-11-29
2024-11-29
2024-11-29
2024-11-29
2024-11-28
2024-11-28
活动/直播 更多

12.7广州;12.21上海【线下公开课】仓储精细化管理:从混乱到有序

  • 时间:2024-12-07 ~ 2024-12-08
  • 主办方:冯银川
  • 协办方:罗戈网

¥:2580.0元起

报告 更多

2024年10月物流行业月报-个人版

  • 作者:罗戈研究

¥: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