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带是指在某个区域内,某项产业集中聚集,在这个区域里形成相当的规模,成为此类产品主要的产地和供应地。产业带物流本身具有很强的特色,和普通的社会物流存在一定区别。其服务标准和运营体系,有非常鲜明的产品特色。作为依托产业带而经营生存的企业,其物流网络建设,自有其特色,下面以某企业为例,讲解产业带型物流网络的建设。
X企业是汽车制造企业,在全国建设7个大型生产基地,生产六个系列,17款车型。但7个生产基地主要是整车厂,组装车辆为主,各类汽车配件则由供应商生产提供。除主要模块化的一级供应商外,X企业还有大量的二三级供应商及MRO供应商。这些供应商主要集中在江苏等地,依托江苏地区的先进生产能力,为X企业提供足量优质的配件备件。
长久以来,这些供应商获取X企业订单后,会按照各自的订单体量、周期、轻重等,自己安排物流完成运输。但这些货物,运输方式各异,有快运、有专线、有各类车型的整车运输。单笔货量小,整体运费水平较高,虽然没有供应商要求X企业单独支付运费,但这些费用无疑是会折算在货价内的,最终也是体现在X企业的采购成本中。基于此,X企业希望通过整合物流体系,改善成本结构,降低成本。
1、产地数据
X企业的配件产地主要集中在江苏地区,涉及常州、无锡、苏州、昆山、常熟、太仓、南京、镇江及泰州九个城市,全部集中在苏南地区。
2、工厂数据
X企业的生产工厂,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和江苏,分别在天津、保定、徐水、重庆、烟台、张家港及泰州七个城市。
3、货量数据
X企业需要的配件,主要以泡货为主,重量相对轻一些。预计月度总运输体量在21万方左右,全部为由产地发往工厂的货量。总共63条运输线路,其中镇江至保定整体货量最大,约为12万方每月,泰州至天津9500方每月,太仓至徐水9000方。其他线路货量大小不一,依工厂生产能力和产地供应类别的而不同。
在此之前,X企业在采购端是不存在明确的仓网体系的,仅在生产基地设有接货仓库,作为到货配件的存放使用。在本次的规划中,X企业希望将零散的物流方式进行整合,以达到节省物流费用,降低成本的需求。
原有物流体系中,各供应商自行发货,仅产地和生产基地间的线路就有63条,再加上各家供应商各自发货,发货体量更加分散。分散必然造成单均的物流成本较高,依此需要先解决这个问题。
依此分析,需要在配件的产地,苏南地区建设产地集货仓,将零散订单货量集中到集货仓里来。降低线路数量,提升线路中的货量,以增强物流议价能力和降低单均物流费用。在生产基地端,再和接货仓配合,完成配件供应的闭环。
X企业的产地仓布局有个很大的优势,在于其产地相对集中,在苏南九个城市内考虑布局即可。为保证各地供应商供货的便捷,以靠北部的泰州、常州、镇江和南京作为第一个产地群,在此范围内布置一个集货仓,各地到达的距离不超过100公里为界限。同时以无锡、常熟、昆山、苏州和太仓为一个产地群,在其内设置产地集货仓,各地到达距离,预计不超过60公里。
因此,对于X企业的产地仓布局,就是在苏南地区,南北各一个,各自集货发货。将运输线路由63条,缩减为14条。以此达到货量集中,提高物流资源使用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仓库选址对于X企业来说有两个选择,其一是在现有的泰州和张家港的生产工厂中划出一部分场地,作为产地仓使用。好处是可以节省场地成本,尤其是泰州,还可以节省到本地厂家,到工厂的额外运输成本。在成本上,尤其是前期的投入上,此方案是成本最优的选择。但问题在于,泰州和张家港都不在其产地群的中心地带,尤其是张家港,本身也不是产地群中的成员。由其他城市运输到此,运输费用会有所提高。此外,由于工厂建设之初,并未有此项考虑,没有独立的场地可供使用。产地仓所需面积又较大,和现有生产体系相混合,对于工厂的日常管理也不利。
第二的方案是,在北部的产地城市群中,选择镇江作为北部产地仓的圈定城市。以此为中心,到达其他三个北部城市的距离大体都在80公里以内,各城市间均有高速公路连接,交通方便。南部城市选择在苏州东部的工业区附近,从南部各城市到达此位置,大体距离在60公里左右,交通也是便利的。但问题在于,这两个城市均没有现有场地在,要建设产地仓,需要单独准备场地,单独准备团队运营仓库。对于一个月均吞吐超过10万方,平均在库时间10天的仓库而言,所需的面积是相当不小的。从租赁、改造、设备采购、水电费用、人员成本等等上来看,投入量是比较巨大的。但好处也是相对的,除了前面的各城市到达便利,距离较近外,独立空间运营,对于仓库的管理上也更为便利。更容易形成规范化的管理标准,不必依赖工厂的场地、人员和共用资源,独立成自主体系,对于不在江苏本地的工厂,服务起来更为公平合理。
江苏作为生产和经济大省,在物流资源上是充沛的,在仓库选址这方面,不必太多地思考物流资源的问题。只需要从成本、运营效果和长远角度去评估和衡量即可。
经过X企业的物流管理部的反复推导和评估认为,从运营效果和长期成本考虑,选择第二种方案,更符合X企业的物流网络布局的要求。对于前期的场地、设备及人员等投入,也是X企业可以承担的。因此决定,将仓库位置建设在镇江和苏州。
苏州仓的位置前面已经基本确认,在苏州东部的工业园区,选择合适的场地建设苏州仓。而镇江仓,则选在镇江南部的丹阳市和镇江市之间的区域作为目标区域,原因在于丹阳市本身属于镇江辖区,且主干高速距离丹阳更近一些。且相对于镇江市区,丹阳交接处的租金相对更低一些。
X企业的产地仓,所接受和发出的货物均为批量货物,没有零散件。所有货物的进出,都是通过整托的形式。因此可知,X企业的仓内操作流程基本为:到货验收-货物暂存-货物存储-出货暂存-出货交接。由于所操作货物品类各异,形状并不规范,无法按照地堆的形式将托盘码高。但大多货物为泡货,可以使用大型货架提高存储效率。由此可以得出以下信息。
仓内分区依照操作流程可以得到主体分区,到货验收区、到货暂存区、存储区(存储区使用3-5层大型货架)、出货暂存区和出货交接区。通过这五个分区,完成货物的实际流转。除此之外,还需要配置退货区,以便存储工厂退货及破损退货。报废品区,处理已经报损,无法退货的货物。办公区,仓内工作人员处理信息、单据、日常办公及临时休息使用。设备存放区,将暂时不使用的叉车、货梯、牵引车、地牛及托盘存放在此区域,避免在仓库中堆放。
仓内设备分为七个大类,分别是存储设备、装卸设备、搬运传送设备、分拣称重设备、包装设备、信息处理设备及其他辅助类设备。X企业的产地仓都是整托进整托出,基本不涉及分拣承重及包装设备,信息处理及其他辅助类设备,占比较小也不在此赘述。主要需要明确的是存储设备、装卸设备和搬运设备。
存储设备在此产地仓中是重点,配合其存储区规划,要采用3-5层的大型货架,最终选择5层货架,从场地使用率及货架成本上均更有优势。货架单层高1.5米,货架隔板厚0.05米,最底层距地面0.2米,货架总高8米,仓库挑高11.5米,灯下高度11米,完全可以满足货架高度的要求。
单层货架6个储位,每个储位宽1.1米,深1.1米,单储位可存放1米*1米*1.4米高整托托盘,除去托盘高度,可存储1.2m³。依前文数据,两个产地仓平均日处理货物3500方,平均在库天数是10天,仓库可使用存储货位应不低于29167个,考虑到货物难以每个都满足方数条件,且货量略有起伏,计划建设储位3万个。由此计算,需要货架1000组。
根据货架情况,最高层托盘,需要叉车上升到6.45米,才能叉取。普通叉车难以满足条件,因此需要配备高位叉车。设高位叉车平均进出库,叉取时间为单托6分钟,那么每小时为10托,进出各3500方货物,计算下来就是5834托,整体工时需要584小时。按照三班倒班24小时工作制,至少需要24.3台高位叉车,考虑故障及临时货量波动,向上取整,预计采购高位叉车30台。
仓内不再单设搬运传输设备,由叉车直接叉取搬运。因此以上两项为仓内的主要设备项。
首先是到货验收区,日均到货3500方,到货验收区平均滞留时间30分钟。也就是单位时间内,到货验收区货物存储量约为72.9方,向上取整为73方,单托体积1.2方,共需存储60.8托,向上取整为61托。单托底面积为1㎡,那么到货验收区最低存储面积为61㎡,考虑到其他操作空间及货量波动,到货验收区规划面积80㎡。同理可得出库暂存区面积,同为80㎡。
其次是到货暂存区,平均滞留时间约1小时,是到货验收区的一倍,由此推测,到货暂存区面积规划为160㎡,同理出库暂存区面积也为160㎡。
根据货架尺寸可知,单组货架底面积为1.1*6+0.05*7=6.95㎡,共需1000组货架,占用面积6950㎡,向上取整为7000㎡。
设备存储区大约需要100㎡、退货暂存区预计需要150㎡,报废区预计需要50㎡,办公区预计需要100㎡。
当前总计需要面积7880㎡,仓内全叉车运营,占用通道较宽,预计通道占用约为40%,仓内使用面积需要13134㎡,按使用率85%计算,仓库建筑面积需要15451㎡。
人员配备需要仔细计算,首先是叉车驾驶员,常用叉车为25台,三班轮换需要驾驶员75人。到货验收员单班5人,三班15人,出库员同等配置,也为15人。三班各设值班主管一人,办公室制单员5人,三班轮换。仓库经理1人。此外还需要IT1人,维修队3人。全仓共计118人。
南北两个产地仓各自负责区域内业务,独立对接服务七家工厂,无太多业务交接。所需协同仅为,当工厂叫料清单中包含两个仓库的商品,同时工厂要求货物最好同时到达时,需要两仓进行协同,在约定的时间发货,或将此批货物集中在一地发货。此类订单较少,不足以支撑协同机制建立,可以一事一议。
产地仓应具备仓库管理系统,也就是WMS系统,能够进行出入库管理、在库库存管理、在库查询等功能,还需要和工厂的ERP打通,使需求叫料线上化。此外,X企业的产地仓进出货量较大,且为整托进出,因此为提高效率,仓内托盘一律使用FRID标签,出入库信息自动录入系统。
对于X企业来说,产地仓的运输线路相对简单。从仓中发货全部为整车形式,且均为点对点的单线路线,因此,X企业的场地仓运输路由就是两个仓其服务的七个工厂之间的14条线路。中间无转折、停靠和装卸动作。
考虑货量情况,X企业的这14条路线,每天就有上百方的货物发出,完全满足单次发车的货量要求。因此,规划发车班次为每天一班,按照分拣完成时间,装满即可发车。
X企业产地仓物流体系不涉及配送中心,无此项规划。
X企业产地仓物流体系不涉及配送,无配送线路规划需求。
X企业的产地仓,依托江苏地区的强大生产能力和发达的物流能力,在区域内进行货量的汇集。产生规模相应,降低物流成本。X企业的这部分物流网络并不是其全部的物流网络,是其上游物流的一部分,对工厂的生产成本、生产时效均有较大影响。
X企业的物流网络规划,关键点在于产地仓的选址和仓内能力规划,把这两点规划妥当,运输部分自然迎刃而解。
Tracy:绿色不是成本!
6479 阅读靠供应链暴赚、大建冷链物流,年营收77亿的奶茶品牌冲刺IPO
2939 阅读跃点物流科技获350万美元A+轮融资
2743 阅读快递停摆风波再起,又是共配惹的祸?
1863 阅读顺丰、鲜生活、京东物流、万纬物流、普冷、菜鸟…谁家冷链能在2025实现新突破?
1668 阅读京东物流发布全球织网计划2.0路线图:全面构建海外仓配“2-3日达”时效圈
1427 阅读大胆预测:2025供应链趋势抢先看
1260 阅读像吃大象一样优化物流成本:企业降本增效的系统方法
1248 阅读物流新央企成立!中国数联物流信息有限公司
1090 阅读动态供应链:复杂性与精细化之间永恒博弈
923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