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范围内日益严格的碳排放标准,中国汽车产品的出口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碳壁垒”挑战,尤其是在欧洲市场,如欧盟新电池法规的实施对动力电池的碳足迹提出了更高要求,不符合规定的产品或将失去进入欧盟市场的资格。法国等国家的购车补贴政策,通过对进口车辆采取不利的碳排放因子评估,实质上限制了中国产汽车享受优惠政策的可能。国际舞台上,中国车辆常被标注“高碳”印记,但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呢?
中国新能源汽车碳足迹实况探析
最新数据显示,通过中国汽车产业链碳公示平台(CPP)发布的6200余款乘用车碳足迹信息,揭示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碳排放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
自主品牌的中坚地位自主品牌新能源车型的碳足迹位于行业平均水平中段,显示出一定的低碳优势,超越日系及多数欧洲品牌(如德系、英系、瑞典系)。韩国和法国品牌的新能源车型碳足迹偏低,这或许与它们的产品线较为集中于小型或中型车型有关。
新能源车企间的碳足迹分化不同新能源车企之间车型的碳足迹存在较大差异,这主要受品牌定位和产品结构影响。高端品牌如岚图、赛力斯、理想倾向于生产较大尺寸的SUV和MPV,碳足迹较高,而专注于中小型车的奇瑞新能源、长安新能源则表现出更低的碳足迹。新势力与传统车企转型的新能源品牌,在碳足迹表现上并未展现出明显区别。
低碳车型开发任务艰巨近半数汽车制造商在车型碳足迹控制上仍面临重大挑战,其车型平均碳足迹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比例不足50%。其中,东风集团在新能源品牌的低碳发展上表现亮眼,而一汽集团虽无独立新能源品牌,其一汽轿车排名亦较靠前。
1级标识车型的领跑者广汽丰田和一汽丰田在1级低碳标识车型比例上领先,比亚迪同样表现出色。这表明,部分企业在开发低碳产品方面已取得显著进展。
豪华品牌碳足迹困境在豪华品牌新能源车型中,尤其是B级SUV类别,高碳排放车型较为普遍。无论是纯电动车还是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多数产品碳足迹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特斯拉Model Y成为少数例外。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碳足迹评价中虽面临“高碳”标签的困扰,但实际上,部分自主品牌和企业已经在低碳发展之路上取得了显著成绩。面对出口面临的碳壁垒,中国汽车企业亟需加强车型碳足迹管理,加速低碳车型的研发,探索更多碳减排途径,以提升全球竞争力,破除出海障碍。
“兔子”啃“莲藕”,快递生鲜牌怎么打?
1020 阅读快递大变革:“纳税新规”落地、社保加强征管,这次反内卷谁会被淘汰?
980 阅读京东物流在江苏成立供应链科技公司
693 阅读物流企业大客户销售预测总翻车?攻略来了
729 阅读戈壁征途,极兔护航!极兔成为戈20官方指定物流合作伙伴
653 阅读顺丰同城推出商超百货即配解决方案
547 阅读Shopee调整跨境直邮现货商品发货政策
605 阅读2025年京东物流贵州大件宅配、白云区资源招商
528 阅读京东物流2025运输业务招标
534 阅读美团闪购联合华为共建“骑手补给站”
508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