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获悉,马士基跨界加码自有绿色电动汽车配送和充电网络。马士基本月表示在去年推出EV起的一年内将在26个城市使其电动汽车车队增加到500多辆,覆盖印度的第一英里、中间英里和最后一英里的真正全流程端到端的配送。A.P.Moller–Maersk的目标是到2040年实现整个业务的净零排放,并为客户提供100%的绿色解决方案。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迫切需要在每个阶段实现物流脱碳。马士基表示实现这些可持续发展目标不仅对马士基很重要,对客户也很重要,因为他们要求环保的解决方案,以实现供应链脱碳。(来源:最航运)
8月25日,美的集团与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在美的集团总部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新能源业务、数字化转型、智慧楼宇整体解决方案等多个领域开展广泛合作。其中,双方将在新能源业务板块强强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共同探索光伏、储能、能源管理等业务在客户端的应用场景,同时,双方将合力推进新能源项目客户资源共享,合作开发重点项目,共建新能源生态圈。此外,双方将探索在数字化领域的合作,共同推进数字化在光伏行业的发展和完善,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全力打造光伏行业数字化典范。双方共同致力于数字化建设内容涵盖自动化系统、数字化管理、数据运营、集成供应链以及精益管理等。(来源:储能前沿)
8月29日,中船江南造船为上汽集团“量身定制”的首艘远洋汽车运输船(滚装船)正式下水。这艘LNG双燃料、低碳环保、拥有7600车位的新型运输船,将于明年投入使用,计划“常驻”欧洲航线和即将开通的澳新航线。2024至2026年,7600、7800、9000车级共12条全新远洋运输船将陆续“入列”上汽安吉物流远洋船队。与此同时,上汽集团将与中远海运集团、华轮威尔森集团(WWG)等国内外汽车物流企业保持长期友好合作,共同支持中国自主品牌加速“跨海出洋”。(来源:上汽集团)
8月26日,长久物流发布2023半年报,其中提到,长久物流旗下广东迪度生产制造的梯次储能产品已在海外弱电网地区建立了较为完备的销售渠道,且有较强的差异化优势,公司借此打通退役动力电池回收、正逆向物流、梯次利用、梯次产品销售的全链条布局,加快打造退役动力电池回收综合利用生态闭环,共同推动弱电网区域的电气化进程。据悉,长久物流8月21日在投资者互动平台上表示,南非也是长久物流新能源梯次储能产品最主要的销售市场。同时长久物流还在半年报中提到,公司正在围绕传统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动力电池回收综合利用、户用及工商业储能、大件及危化品物流等大物流领域探索可以带来利润增长点的新业务模式,寻求向新业务领域转型的机会。(来源:北极星储能网)
8月初,SBTi在官网上对加入倡议的企业名单进行了更新。这一动作悄无声息,却直接划掉了120家公司。其中有21家中国公司(含1家香港公司、3家台湾公司)都被打上了“承诺已删除”的标签。这意味着他们的承诺将不再有效,也不再被SBTi所认可。像秦淮数据(Chindata Group)、惠州TCL移动通信、太平洋石英,天合光能,四川永祥(通威旗下民营科技企业)、中通快递(开曼)等国内知名公司,都因为做出了近期减排的承诺却未能在两年内如期验证而被除名,并留下了“Commitment Removed”的记录。(来源:环球零碳)
8月30日,据外媒报道,尽管利润下降,达飞集团(CMA CGM)仍在加速推进脱碳投资,计划再订造一系列甲醇动力集装箱船。据悉,达飞集团日前已在上海外高桥造船(SWS)下单订造8艘9200TEU集装箱船,价值超过10亿美元。消息人士称,达飞集团已为其最新一批新巴拿马型集装箱船舶选择甲醇双燃料,而不是液化天然气。如果该订单敲定,这将是达飞集团的第四笔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订单。截至目前,达飞集团今年已斥资55亿美元在韩国和中国船厂订造了28艘集装箱船,其中包括此前在扬子江船业订造的10艘24000TEU的液化天然气双燃料集装箱船。(来源:航运界)
近日,据中国政府采购网获悉,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信息化平台已完成中标,将于2023年11月30日完成建设。平台将面向部委领导、主管部门、核查机构、全国重点控排单位、检测机构、交易机构和社会公众等用户,推动全国碳市场管理业务工作数字化、智能化、体系化,对进一步提升全国碳排放数据质量,支撑全国碳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推进我国“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来源:中新网)
8月28日,广州港集团有限公司与江苏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在广州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发挥各自资源优势深入推进航线升级、市场营销、多式联运等领域全方位合作,共同打造更加便捷、优质、高效的物流通道,更好地服务粤苏两地经济发展。据悉,广州港和江苏港作为我国华南和华东重要的综合性港口,依托珠江、长江水系,区位优势明显、货源腹地辽阔,两港集装箱吞吐量均位居全国前列。广州港集团与江苏省港口集团长期保持密切交流,在航线开拓、物流延伸、绿色智慧港口发展等领域展开紧密合作,于2013年9月开通南京-广州精品海运快线。通航十年来,航线已逐步发展成为连接长江经济带和珠江经济带的重要纽带,为两地的贸易往来提供了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来源:港口圈)
8月29日消息,亚马逊日前宣布,其印度送货车队拥有6000多辆电动汽车,在400多个城市送货。该公司表示,致力于到2025年在印度部署10000辆电动汽车。为了大规模、快速地改造其物流网络,该电商巨头与印度当地的原始设备制造商 (包括中小型企业和初创企业)合作,共同打造创新的运输解决方案。亚马逊客户执行副总裁Abhinav Singh表示:“我们正在与印度几乎所有有潜力满足亚马逊及其配送服务合作伙伴需求的电动汽车制造商合作。”此外,该公司还表示,它致力于利用低碳燃料等技术,拥抱节能创新,并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以减少发电产生的排放。(来源:跨境必读)
近日,普洛斯常熟东南数据中心获得美国绿色建筑评估标准体系LEED v4 BD+C(建筑设计与建造)金级认证,并获评IDCC2023长三角区域绿色算力基础设施奖。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该数据中心从设计规划、开发建设,到运营管理、能源使用等各个环节全链条减碳,并规划部署分布式光伏,打造绿色算力设施标杆。(来源:普洛斯GLP)
8月30日消息,小米集团日前宣布,公司承诺到2040年既有业务*实现自身运营层面碳中和以及达成100%使用可再生能源,并将在2023年底发布《碳中和行动报告》,详述集团碳中和行动计划。小米集团始终坚持以“技术为本”,推动低碳发展、共创美好未来。小米集团将自身运营作为起点,优先通过能源效率提升、清洁能源应用、智能制造创新等措施,实现自身运营层面碳中和目标。为推动实现《巴黎协定》全球升温不超过1.5℃目标,小米正在制定科学碳目标(Science Based Targets)的过程中,同步积极探索企业价值链层面减碳实践,推动核心供应商设立与小米减排目标相当或更具雄心的可再生能源使用和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从而最终带动产业链以及生态圈绿色高质量转型提升。(来源:小米公司)
8月24日外媒消息,特斯拉两家虚拟电厂已获资格入市,可以向美国德州电力可靠性委员会(ERCOT)运营的电网提供可调度电力,这在德州电力市场上尚属首次。虚拟电厂正成为特斯拉倍受重视的产品之一。特斯拉正在利用其不断增长的家用储能系统Powerwall来整合其电力容量,并向电网提供需求响应服务,拥有这些储能系统的用户将同时获得补偿。特斯拉虚拟电厂进入德克萨斯州的电力市场,标志着向改变当地能源格局迈出重要一步。特斯拉通过提供去中心化和灵活的能源解决方案,为德克萨斯人创建一个更可靠、更有弹性和可持续的电网。随着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这样的创新将为未来绿色发展铺平道路。(来源:储能前沿)
据荷兰绿色甲醇生产商 OCI Global消息,近日,马士基旗下全球首艘甲醇动力集装箱船已在鹿特丹港完成了首航的最后一次燃料补给。OCI Global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是欧洲首次完成绿色甲醇加注作业,马士基艘非正式名称为“Laura Maersk”的船舶首航最后一段航程中使用的燃料将由OCI HyFuels 提供。(来源:海运圈聚焦)
9月1日消息,德迅将负责为沙特阿拉伯的新经济特区运输交付远景能源生产的190台成套风力涡轮发电机(WTG)和67套塔架。该重大项目预计将于2025年竣工,其中将涉及140万吨风力发电机组的专业运输。为确保作业的万无一失,德迅组建了一支由多名项目物流专业人员、船舶租赁专家、运输工程师、司机和吊装工组成的团队,共同努力。德迅还计划在沙特阿拉伯塔布克市(Tabuk)设立项目办公室,协同位于NEOM港口及风电场的现场团队,一起确保项目的顺利执行和交付。(来源:德迅KuehneNagel)
8月31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表示,近期,商务部将陆续出台提升加工贸易发展水平、促进新能源汽车贸易合作等专项政策措施,全力推动进出口促稳提质。据介绍,1-7月,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超过55万家,同比增长5.1%。从产品看,高质量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竞争力增强。以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锂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保持强劲,1-7月合计增长了51%。从业态看,外贸发展的新动能加快释放。跨境电商上半年进出口增长16%,保持快速发展。(来源:中国证券报)
近日,广东省生态环境厅印发的方案提出,有序扩大碳市场覆盖范围,组织开展纺织、陶瓷、数据中心、交通、建筑等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并将其逐步纳入广东碳市场。与此同时,推动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与香港、澳门探索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碳市场协同机制。同时加强广东碳市场与国际碳交易机制间的政策协调。(来源:罗戈网)
据人民网消息,8月28日, 安徽首座“油气电氢服”一体化综合能源港在合肥长丰下塘镇正式投入运营。 项目运营后,单日最大可满足2000辆燃油车、80台次氢能公交、576台次充电车辆、300台次换电车辆的供能需求。 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6647吨,折合标煤约6658吨,相当于减少7230辆燃油车一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来源:工业能源圈)
8月30日,位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的四川怡亚通新能源整合基地近日举行投产仪式,进入试生产阶段,基地生产的第一批120KW充电桩产品,正式下线。该项目的建成投产,将为后续批量化生产奠定基础,也标志着怡亚通新能源战略落地进入新的加速发展阶段。四川怡亚通新能源整合基地研发、生产产品包括储能产品(家用储能、移动储能、工商业储能等)、充电桩(2.2KW-360KW等)、无人机(光伏板检测、清洗、清扫,森林防火救援,农用等载重5KG-50KG)等新能源相关产品及解决方案。秉承跨界、融合、共享、颠覆、低碳、安全的理念,基地工厂筹建初期投入了圆柱储能自动化生产线、充电桩自动化生产线、pack装配自动化产线、pack激光焊接全自动生产线等自动化生产线,依托先进的智造体系,为产品质量保驾护航。从公司注册成立到成功投产,基地仅用了2个多月的时间,跑出了发展“加速度”。(来源:怡亚通)
8月29-30日,宜家中国举行2024新财年媒体见面会,发布未来三年的发展战略“生长+”,以及在中国市场未来三年63亿元人民币的投资计划。宜家中国总裁兼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庞安泽表示,在“生长+”战略的引领下,宜家中国计划在未来三年投资63亿元人民币,专注家居生活专家、个性化购物体验、全渠道生态三大战略方向。宜家中国还计划对超过300种产品进行降价,重点围绕全屋收纳等消费端热门产品。目前,宜家在中国提供超过4000种可持续产品,其产品设计遵循“民主设计”,兼顾产品功能、外观和品质,同时确保低价和可持续性。(来源:36碳)
日前,由中国设备管理协会(CAPE)指导,碳达峰碳中和专业委员会和节能诊断技术服务中心主办的“碳达峰碳中和创新项目交流大会”在珠海召开,会议揭晓了2023年碳达峰碳中和创新项目评选结果,天津港集装箱码头(TCT)《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改造关键技术的应用与推广》和《综合节能型场桥的节能设计和应用》,斩获“标杆企业称号”与“创新项目技术类、管理类”两项大奖。作为中远海运港口绿色转型发展的中坚力量,天津TCT码头积极践行“双碳”战略,聚焦数智化、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全面推进港口岸电设施建设。2023年上半年,码头船舶使用岸电累计89艘次,总计减少碳排放440余吨,同步引进纯电力驱动场桥,助力减碳。(来源:中远海运港口)
近期,碳减排解决方案提供商Carbonbase、HBAR基金会和ImpactX将共同努力,将碳市场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他们正在推出亚洲第一个数字原生碳登记处:全球气候登记处(GCR)。他们的合作旨在开发亚太地区 (APAC) 的下一代碳信用市场。Carbonbase 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Max Song在声明中强调了通过利用Hedera网络的强大合作伙伴关系和ImpactX针对全球非政府组织的富有远见的产品方法,目标是共同创建下一代碳市场基础设施:全球气候登记处GCR,并提高透明度、诚信度,推动市场增长,推动全球减碳努力。(来源:碳减派)
8月29日,从广东省汕尾市有关部门获悉,汕尾市2023年第三季度重大项目暨海洋牧场近日举行集中开工仪式,汕尾市江牡岛海域海洋牧场开放式养殖用海项目、中广核(陆丰)风渔融合项目及陆丰现代海洋渔业种业产业园项目同步开工,标志着汕尾深远海养殖实现零的突破。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开工建设的汕尾市江牡岛海域海洋牧场开放式养殖用海项目,是国内首个零碳现代化海洋牧场示范项目。(来源:央广网)
8月28日,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办公室、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办公室发布《关于示范推进国际航线集装箱船舶和邮轮靠港使用岸电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方案如下:积极推进国际海运温室气体减排,按照《绿色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岸电推广应用要求,针对自愿参与示范推进国际航线集装箱船舶、邮轮(不含使用零排放技术的船舶)挂靠我国港口使用岸电工作,制定本行动方案。(来源:交通运输部)
9月1日消息,成品油轮船东Hafnia的首席执行官Mikael Skov指出,尽管市场中存在着许多关于绿色甲醇作为未来零排放船用燃料的言论,但航运业参与者似乎并没有在实际行动中表现出他们对该型燃料的重视。目前只有少数几家能源公司愿意“从长远角度考虑,愿意遵守长期章程”,在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后,将会有更多的公司加入进来。Mikael Skov补充称,目前业内的前进方向相对来说是确定的,问题在于何时开始形成大规模向好趋势。(来源:航运界)
在以液化天然气为燃料的船舶实现温室气体零排放的过程中,减少甲烷泄露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挑战。现在,芬兰船用技术供应商瓦锡兰和瑞典船运公司 Furetank 正在共同开发和测试两项技术,这两项技术显示了将甲烷滑移量减半的潜力。与传统燃油相比,船舶使用LNG/LBG燃料,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硫氧化物和有害颗粒的排放。但其中一个备受争议的缺点是甲烷泄露,甲烷是一种比二氧化碳严重80倍的温室气体,因此对其减排的关注至关重要。(来源:信德海事 绿色航运)
8月27日获悉,今年新成立的挪威船东Pherousa Green Shipping(PGS)选择全球领先的船舶管理公司OSM Thome负责6艘63000载重吨极灵便型(Ultramax)干散货船项目监造和船舶管理。根据协议,合作涉及第一、第二和第三阶段,包括6艘63000载重吨Ultramax的图纸审批、项目开发和现场监造。此外,OSM Thome将负责建成后船舶的船员和技术管理。PGS总部位于奥斯陆,成立于2023年,目前正在启动多达6艘现代零排放Ultramax干散货船的订单。该系列船舶由Deltamarin设计,包括Pherousa Green Technologies(PGT)开发的氨裂解制氢技术。该技术能使船舶的发动机使用最少的引燃燃料运行,从而使船舶成为可用富氨和氢作为燃料的真正零排放船舶。该系统还能在PEM燃料电池中使用纯氢发电,而非直接使用氨燃料电池。(来源:航运界)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将如何改变物流行业?
3181 阅读800美元不再免税,T86清关作废,跨境小包何去何从?
2240 阅读净利润最高增长1210%、连亏7年、暴赚暴跌……物流企业最赚钱最亏钱的都有谁
2174 阅读浙江科聪完成数千万元A2轮融资
2067 阅读AI红利来袭!你准备好成为第一批AI物流企业了吗?
1989 阅读供应链可视化:从神话到现实的转变之路
1434 阅读Deepseek在仓库规划中的局限性:基于案例研究
1312 阅读运输管理究竟管什么?
1280 阅读2024中国储能电池TOP10出炉
1200 阅读安能物流2024年经调整利润预增约62.8%,高质量增长领跑快运行业!
1082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