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绿色交易所达成全国首单交易,标志着中国碳市场建设日趋完善,多元化的碳市场体系将进一步提升全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作为中国最大的海上油气生产运营商,中国海油着力推动绿色能源转型提速。在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启动首日,该公司成功达成全国首单交易,购买的25万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将用于抵消能源生产环节中的温室气体排放。此前中海油还参与了最新的海底二氧化碳捕捉技术,可参考详情:巴西测试最新海底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中海油,中石油参与...
据北京绿色交易所(CBGEX)预测,与欧盟排放交易体系相比,未来中国碳市场金融化后,预计每年交易量将超过100亿吨,交易额预计将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超过1400亿美元)。
需要注意的是,CCER市场在经历后CDM时期,贯穿碳交易试点阶段,以及目前的全国碳交易市场后,在制度建设、项目能力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本土经验。
随着CCER交易的重启,对于国际碳交易的探索,会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进行。考虑到各国之间正在积极参与《巴黎协定》第六条,新办法明确规定CCER“跨境交易和使用的具体规定,将由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另行制定”,为未来可能的国际碳交易预留了空间。
这里展开的大胆猜测,一方面从内往外的可能是,在6.4条进展不佳的情况下(可参考突发,第六条在COP28上被各国拒绝通过...),CCER未来可能将通过双边机制直接转化为第6.2条下的CAs碳信用进行国际碳交易。通过创建一种特殊类型的碳信用来规定国家之间的碳交易,政府可以将其用于履行《巴黎协定》下的减排承诺。当一个国家出售第6条碳信用时,它必须进行调整(Corresponding Adjustment,所以该碳信用也被称为CAs)以免将这些减排量计入其国家自主贡献(NDC)。可以参考瑞士和泰国6.2条首笔碳信用交易达成 以及《巴黎协定》第6.2条的实施现状。
还有一个从外至内的猜想是,南华早报近期采访了国际环保非营利组织环境保护基金碳市场总监刘洪明表示:“未来CCER国际交易规则的明确,或者进一步探索CCER计划与全球市场对接的可能性,例如通过开发海外CCER项目,将进一步激发交易热情和市场活力。” 在一带一路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国际碳市场机制探索,利用现有的CCER机制进行跨区域认证,将海外符合条件的碳资产开发,并被国内控排企业或碳中和需求企业购买,也不失为一种可能。
顺丰1092亿、圆通326亿、韵达247亿、申通247亿……上半年快递业绩出炉!
2093 阅读国家队出手,中国物流集团再添一起收购案
1626 阅读京东服务+招商-机器人安装服务商
1269 阅读2025上半年物流十大事件:2.5亿日即时单、37%企业AI化、快运80天破万吨神话、5.5亿战略投资、462亿碳交易……
1286 阅读站比车重要?物流车辆调度逻辑正在经历颠覆性变革
1181 阅读圆通速递在江西成立物流新公司
1011 阅读兴满物流:破局零担“散乱江湖”的聚合革命
989 阅读中国外运等在武汉投资成立汽车科技公司
850 阅读苹果宣布在沙特开展零售业务
871 阅读湖北首家本土国际货运航空公司成立
881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