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Carbon Monitor2023年全球碳排放数据公布,2023年全年全球碳排放量为357.8亿吨 (二氧化碳 ),比2022年同时间段上升0.11%,相比2019年上升1.28%。全球碳排放量不降反升,令各经济体减排重任愈发沉重。中国、美国和欧盟这三个关键角色各自情况如何?最终企业将如何在碳减排中承担责任?
聚焦三大经济体,欧盟27国及英国2023年全年碳排放量为29.1亿吨 (二氧化碳),相比2022年下降6.08%;美国2023年全年碳排放量为48.5亿吨( 二氧化碳),相比2022年下降2.41%;中国虽有所下降1.7%,但总体排放量仍居高位,达112.8亿吨 (二氧化碳)。与此同时,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则面临更大减排挑战,如印度碳排放量增长4.56%,俄罗斯2023年相比上年上升2.28%。
不同经济体之间的产业结构差异是造成碳排放量不同的核心因素之一。当前发达国家已成功挣脱第二产业高能耗束缚,步入第三产业轻盈轨道,相比之下,广大发展中国家仍在重工业和制造业的硬仗中挣扎。
面对达成全球碳中和的共同目标,碳市场及其相关的控排手段如同紧箍咒般在全球铺开,无论是碳市场扩容还是碳关税实施,都将对企业产生深远影响。
以碳市场为例,全球碳市场的数量和覆盖行业越来越多。根据ICAP公布数据,自2014年至今,全球实际运行的碳市场数量由13个增加到了28个,目前还有20个司法管辖区正在建设或考虑建设碳市场。
其中,尽管中国运营着全球最大规模的碳市场,然而无论交易活跃度还是交易规模,相较于欧盟仍存在显著差距。欧盟碳市场的交易量在2022年高达92.77亿吨,交易额达到惊人的5.5万亿元,对比之下,中国的全国碳市场至2023年底,碳排放配额累计交易量仅为4.42亿吨,累计成交额近250亿元。碳价走势更是鲜明对比,欧盟碳价曾突破100欧元/吨,而中国碳价虽曾在履约高峰期触及82元/吨,但两者之间仍存巨大鸿沟。
当下阶段的碳价实际上映射出各国对减排成本容忍度的真实面貌。除了各个经济体在建立区域的碳市场外,全球各大碳市场衔接进程也在加快,碳因素在国际贸易中的权重日益增大。以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为例,这是是世界上首个将气候变化与国际贸易捆绑在一起的新机制,其主要从产品碳维度进行管控。在至2025年12月31日之前的过渡期内,向欧盟出口这六种产品的企业需提交产品的碳排放量、在原产国支付的碳价等数据,不缴纳费用。过渡期后,企业不仅要报告产品的相关数据,还要支付费用。中国作为欧盟首要贸易伙伴、最大进口来源及商品隐含碳排放大户,CBAM无疑将对我国若干关键行业带来深远影响。
多重挑战之下的机遇在哪?
面对减排压力山大的现实境况,中国正在从全方位着手激励企业进行能源结构调整。碳价狂飚、碳市场扩容、法规严密……重重压力之下,企业该如何突围?
目前我国碳市场分为强制履约及自愿减排两个基础类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自2021年7月16日启动上线交易,在2024年步入第三个履约期。在前两个履约周期中,交易量和成交额都实现了倍数增长。2023年配额成交量2.12亿吨,是2022年的4.2倍;总成交额144.44亿元,是2022年的5.1倍。碳价也从初始的48元/吨,一度达到82.79元/吨。预计随着政策收紧行动,碳价还将持续走高,这意味着碳密集型企业将面临运营成本激增的残酷考验,同时可能传导至供应链、物流及终端售价的全面涨价。
图表来源: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
同步推进的是全国碳市场的快速扩容行动。初期,全国碳市场仅涵盖火电单一行业,但在第三个履约周期内,将一举纳入电力、水泥、钢铁这三大关键排放源。参照《中国上市公司碳排放排行榜》,位居碳排放量百强榜内的上市公司中,这三个行业的69家企业共贡献了碳排放总量的75.48%,分别为21.99亿吨、9.85亿吨、6.25亿吨。碳市场的扩容,旨在促动高耗能企业深度减排,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强化减排责任;另一方面,适应国际间愈发严苛的产品碳足迹考核要求。
资料来源:财经十一人
即将于5月1日起生效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预示着我国碳市场即将跨入一个新的纪元——法制化、规范化运作的时代。此举不仅是对现有减排机制的重大升级,也将进一步抬高企业减排门槛,客观上增加了减排工作的挑战性与紧迫感。
随着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于1月22日在北京启动,全国碳市场迈入“双轮驱动”新格局。控排企业可以以CCER(经核证的自愿减排量)抵减其年度碳排放配额,每1吨经审定的减排量可等同抵消1吨二氧化碳排放。CCER重启将有力引导控排企业寻求成本更合理的减排路径,例如投资或采购CCER,而非立即采取成本较高的直接减排举措。此外,该机制极大地拓宽了市场参与主体,涵盖了金融机构、碳资产管理机构、非控排企业及个人,他们均可借由CCER交易参与到全国碳市场的活动中来。
在一些企业为碳减排焦头烂额时,也有企业已经找了绿色财富密码,比如以电气化转型为代表的新能源车行业。据美国交易委员会(SEC)最近公布的一份文件显示,特斯拉在2023年通过售卖碳积分所得到的收入达到了 17.9亿美元(当前约128.88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从2009年至今,特斯拉通过出售碳积分所获得的累计收入已经达到90亿美元(当前约648亿元人民币)。
在我国本土,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了爆发式的增长,月销量从原来的10万辆一路攀升至超过110万辆,市场渗透率突破30%的关键节点,展现出强劲的市场需求与产业发展潜力。与此同时,在能源板块,光伏、风电以及储能等新兴产业也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据统计,2023年我国在光伏领域的投资额超过了6700亿元,风电投资超3800亿元,新型储能领域的增速更是超过了260%,彰显出我国对清洁能源和高效储能技术的高度重视与大规模投入。
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以后新能源体系围绕以下思路建设:一是构建新的能源结构,非化石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成为主体能源;二是搭建新的系统形态,新型电力系统、氢能“制储输用”体系、化石能源低碳零碳化利用等加快涌现。这也指明了我国未来在能源领域的发展方向和企业掘金点。
总之,在全球碳减排的大潮下,我国企业面临着政策压力增大、技术升级迫切、市场竞争格局转变以及社会责任加重等多重挑战,企业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和资金进行技术创新和工艺改造。此外,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等新兴碳市场机制的实施,迫使企业不仅关注内部减排,更要考虑国际贸易中的碳成本。当然,面临压力的同时,围绕低碳经济、清洁能源和绿色技术等的新机遇也正在出现,企业如能有效应对,或将迎来市场竞争力提升和绿色转型的双赢局面。
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上海欧力德物流科技有限公司
4861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科捷供应链有限公司
3161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中外运物流有限公司
2737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安得智联供应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435 阅读顺丰、德邦发布春节服务公告:将加收资源调节费
2110 阅读中邮无人机(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041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京东物流
1762 阅读刚上市就大跌,航空物流巨无霸市值已缩水211亿
1780 阅读2024LOG供应链物流 突破创新奖候选案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终端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
1584 阅读聊聊2025年物流企业如何做营销规划
1520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