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与“供应链计划协同:稳态业务”配套的第3篇。
在原文中,详细讨论了生产计划与物料计划的协同,核心是平滑。
在配套的第1篇(供应链计划协同实战1:混合模式)中,详细讨论了混合模式并不会总是成功。对于通用料情况显著的产品组别,混合模式很有可能适得其反。
在配套的第2篇(供应链计划协同实战2:库存控制)中,详细讨论论证了,对于单个成品的库存控制,其设置逻辑应当遵循需求波动特征,否则就可能适得其反。
截止目前,我们的讨论都是集中于MTS策略,也即,以库存应对订单,相当于交期承诺为0。
但如果因为种种原因而一定需要保留部分MTO,那么会有什么影响?以及,之前所看到的计划协同的诸多好处还能够维持吗?
本篇将讨论兼容MTO的问题。案例同前,但是Z类产品A2、C3将改用MTO策略,也即,见单才会排产。MTO货期要求为两周。
MTO不设成品库存,但是同时要求两周交货。所以,计划策略可以简单定义为,对于接收到的订单一律平均拆到连续两周生产。
对于MTS,这里借用之前讨论过的计划协同策略,同时采用仅设定上限的库存控制方式。
如果,我们采用“简单混合”模式,也即,分别对MTS和MTO独立执行各自策略,在周计划上将它们简单叠加,会发生什么事呢?下图是据此生成的周生产计划:
注意:为方便观察,图中MTO产品A2、C3加了黑框。
如果MTO需求占比较低,例如本例中的C3,那么“简单混合”问题倒也不大,借助于车间的20%加班弹性空间,MTO突发的需求是可以被消化掉的。
然而,本案例中的A2,却并不容易消化。从数量上看,它在总量中占12%,已经难以被忽略。同时,需求又极不均衡。
如果产线无法承受这种冲击,那么生产计划就必须确定优先级。但这是两难困境:要么MTS库存降低进入缺货状态,要么MTO无法两周交货,而且,持续时间长达数周。
如果要让产线有能力应对这种冲击,那就意味着需要设定更高的产能水平。但是困难在于,在连续5~8周没有A2订单的情况下,富余产能该如何处理?
即便假定车间产能足够,那么,物料端呢?以下是三方面评估结果:
很遗憾,物料端的状态也谈不上完美。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简单混合”,其效果与前面曾经谈到的“混合模式”效果是类似的。差别在于,MTO确实减少了成品库存。
既然“简单混合”并不能满意,那么应该如何有效兼容MTO呢?
截止目前的讨论,立足点其实都是单个成品。
当我们谈及“颗粒度”时,指的是一定程度的产品组别。按颗粒度平滑产出,含义是按照包含MTS/MTO总需求的方式来平滑生产。
由于总需求包含了MTO,因此当MTO来单时,大致上就不存在产能问题。
由于总需求包含了MTO,那么,当MTO没有来单时,就必须对应提高MTS产出,以避免产能浪费。
在决定之前,我们需要检验:由于很多时候MTS产出都是高于其自身需求的,这种模式会不会影响库存效率?
待检验的按颗粒度平滑产出,具体如下:
首先,依据滚动12个月的平均周需求,为所有MTS和MTO设定初始生产计划——实际上,这是产能设定;
其次,设定每周实际生产计划:
(1)MTO仅在有单时排产,且全部排在当周;如果超出产能设定,则超出部分顺延到下周;
(2)对于MTS,在初始计划量基础上,按照MTO排单量来修正。如果MTO订单不足,则调高MTS计划直至满足产能设定;如果MTO订单超出其初始计划,则对应调低MTS计划直至符合产能设定。
最后,对MTS执行库存控制,当超出上限时减少,当低于下限时强制补足至下限。所有调整叠加至该周实际生产计划。
具体测算方式与之前一致。第一年数据用于初始化各参数,我们以第二年数据来评估。
MTS成品以及所有物料,其安全库存都按照强化公式设定。库存控制原则,按照上篇介绍的依据波动特性设定。
让我们看看检验结果。
首先,同时按照上下限控制,实际排产如下图:
其次,有上限无下限控制,实际排产如下图:
最后,完全不设上下限,实际排产如下图:
可以看到,
(1)正如预期,按颗粒度平滑生产,大致上避免了MTO与MTS争夺产能的窘况。
(2)库存上下限控制,造成了实际产出波动。上限的存在,会导致出现产出不足;下限的存在,会进一步放大波动。
按照三方面指标检验,对比结果(作为对照项,增加了物料安全库存设定为标准公式1.75)如下:
可以看到,
(1)“按颗粒度平滑产出”的存货效率并不差于“简单混合”。——这是考虑到“简单混合”下存货效率会因为缺料而不合理抬升。
(2)仅设库存控制上限会造成一定的MTS缺料,而增设库存控制下限则反过来影响存货效率。这时,不设库存控制,反倒可以得到最优结果。
所以,即便是产品组别内同时包括MTS/MTO,我们也仍然可以、并且也应该采用“按颗粒度平滑产出”的模式来执行计划协同。
即便是MTS/MTO共存,平滑生产仍然是有利的。这时,我们需要“按颗粒度平滑产出”,这是可以在兼顾MTO的同时还能有效平衡缺货率、存货效率和生产波动程度的成品计划策略。
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物料计划端仍然将享受到需求平滑从而改善库存效率。同时,这种模式可以带来明显的产出稳定性。
未来将会看到,产出稳定性也是我们能够顺利地从稳态业务过渡到成长型业务的重要前提。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MTO占比过高,强行平滑则有可能带来过高的MTS库存,这是有危险的。
虽然没有精确测算,但是依据经验,MTO占比最好在10%以下,尽量不要超过20%。
从上篇到本篇,对于成品级别的库存控制评估结果,是建议逐步弱化甚至取消的。
这一点上必然会有争议。毕竟,需求端的风险是不可以回避的。但不要忘了,现在看到的评估结果,实际上是基于“稳态业务”的大前提。
本司马并不建议完全取消库存控制,但是,更有利于监控、应对需求端风险的库存控制方式,其实不在成品级别而也一样在颗粒度级别。
这一点后续将会深入讨论。
(本篇完)
Tracy:绿色不是成本!
6486 阅读靠供应链暴赚、大建冷链物流,年营收77亿的奶茶品牌冲刺IPO
2960 阅读跃点物流科技获350万美元A+轮融资
2750 阅读快递停摆风波再起,又是共配惹的祸?
1891 阅读顺丰、鲜生活、京东物流、万纬物流、普冷、菜鸟…谁家冷链能在2025实现新突破?
1675 阅读京东物流发布全球织网计划2.0路线图:全面构建海外仓配“2-3日达”时效圈
1441 阅读大胆预测:2025供应链趋势抢先看
1267 阅读像吃大象一样优化物流成本:企业降本增效的系统方法
1255 阅读物流新央企成立!中国数联物流信息有限公司
1090 阅读动态供应链:复杂性与精细化之间永恒博弈
923 阅读